世界海洋日: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今天(6月8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记者从市海洋局了解到,我市通过持续开展增殖放流、严格伏季休渔制度、修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等举措,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7日,我市在翔安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举行增殖放流活动,近20万尾黄鳍鲷、黑鲷鱼苗被放流大海。黄鳍鲷和黑鲷是我市主要海洋经济物种,经过近年来的持续放流,每年的渔获数量不断增长。除了黄鳍鲷和黑鲷,今年我市还将放流大黄鱼、长毛对虾等7个经济物种和文昌鱼、中华鲎这2个珍稀水生物种,预计放流总量超过4亿1千万尾。
厦门湾渔业增殖放流工作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开展了19年。多年来不间断的增殖放流活动,对养护水生生物,保护海洋生物资源起到显著作用。海洋生物资源量不断增加,也吸引了更多濒危物种,前来厦门海域“安家”。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所长 陈国斌:我们厦门海域的白海豚现在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还有就是现在我们的所在地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大片的红树林上面,有很多的鸟类,鸟类的迁徙要有食物,所以说我们整个渔业资源恢复了 有食物了,鸟类比较多就会回来。
除了持续开展增殖放流,为生物群体资源做加法,厦门还严格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减少对渔业资源的消耗,并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目前,厦门湾红树林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翔安下潭尾一期工程的红树林生态修复区内,鱼类、贝类、虾蟹类的物种数,比生态修复前提高了2.4倍,生物量提高了3.6倍。
昨天,厦门海洋生物引育种中心也在下潭尾揭牌成立。这一中心有5.18万平方米的室外苗木繁育区、红树林种植区,还有600多平方米的室内沙生植物培育区、标本室等,将建设成南方滨海植物资料收集展示的数据中心、南方耐盐植物品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