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教授教不了自己的孩子 是“人间真实”吗?

厦视直播室 2021-05-31 22:28:21

2021-05-31 22:28:21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跟孩子有关的话题。今天最重磅的消息,莫过于三孩政策放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天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三孩政策说来就来,但孩子可不是说生就生的,一个孩子出生,吃喝拉撒还不算什么,教育才是令家长们头秃的原因。先问问大家,有多少父母正在为上中小学的孩子而头疼?在这个问题上,不仅仅是普通家庭的父母在犯难,就是不少功成名就的大咖,也为此而困扰。近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因吐槽给女儿辅导作业登上热搜,“我奋力托举你当学霸,你势不可挡成学渣。”简简单单一句话,却引发了不少家庭的热议。

“不辅导作业父慈女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近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一段吐槽女儿的视频火了,还上了热搜!

丁教授的吐槽视频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觉得这简直是“人间真实”,原来北大教授辅导作业也跟普通父母没啥不同,“我教你努力,你却教我认命!”。有网友说:“果然海淀区的主要矛盾,是学霸父母与学渣子女之间的矛盾”。也有网友表示,无需为丁教授女儿担心,毕竟有可能她的倒数第一也能上985大学。还有“课代表”划重点称,教授都说了:关键是找到孩子合适的路径,协助他因材施教。这也引起了不少网友共鸣,有网友就表示:因材施教永远是最好的教育。

【不同的教授 相同的烦恼】

丁延庆曾在自己的官方抖音账号发布短视频介绍自己:6岁时,他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本科就读于北大,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得了教育学博士学位。而他的妻子也是北大毕业的,两个人都是妥妥的高材生。丁延庆吐槽女儿学渣一事引发热议,网友们还把“孩子成绩和父母学历有多大关系”送上了热搜。而最近,又有一名重庆大学的教授也因“对女儿的教育束手无策”意外走红,网友们打趣说,不同的教授,相同的烦恼。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小强,与北大副教授丁延庆有着同样的烦恼。在其学院官网的教师介绍里,他先介绍自己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8-2009年于美国加州大学访学,最后坦率地承认“虽然指导的研究生已超过70名,依然对初中生女儿的教育束手无策”。这则“严肃与活泼相结合”的官网介绍,让网友眼前一亮,纷纷在微博表达对这位“坦诚”教授的喜爱。5月28日,张小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年多以前学院要更新官网,正是因为自己对辅导女儿作业深有感触,所以把那句“虽然指导的研究生已超过70名(含在读和毕业),依然对初中生女儿的教育束手无策”写进了个人介绍里。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小强:(教育的难点)其实也不完全是学业,我作为父亲,对女儿的心理把握可能不行。这个时候跟女儿交流方式各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她可能心里也想跟父亲接近,但是因为处于这个年龄,她就会有一个大人预料不到的反应。

你能接受子女的成绩不如你吗?这段时间,两位教授的吐糟持续引发热议,#孩子成绩和父母学历有多大关系#也变成了网络热搜。不少网友表示自己身边类似的例子不少,有微博网友评论称,“生孩子跟拆盲盒似的,那种自律乖巧懂事的孩子都是别人拆出来的!自己一拆,呵!跟闹着玩似的!”也有网友指出,不尊重孩子意愿一味“鸡娃”,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差距是什么呢?差距就是这样的爹能意识到他的高压影响到了女儿,从而转变方式方法和思想。”还有教育工作者表示,以“吃过的盐多”为孩子设定人生轨迹,要求孩子实现自己的期待,很可能会伤害孩子探索人生的热情,对其长远发展并无好处。

【新闻观察:教授教不了自己的孩子 是“人间真实”吗?】

看着这两条新闻,很多深陷在教育“焦虑”泥潭中的家长会有强烈的共情。现在国家又正式开启了三胎时代,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心态究竟该怎么摆?

三胎时代到来,但是没想到是在六一节前夕发布了政策。于是有网友调侃,国家给小朋友们的“六一”礼物,就是他们未来的弟弟妹妹。但是,即便真正开放三胎,又有多少家庭愿意生呢?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比生孩子更难的是养孩子。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放养模式不一样了,现在基本都是要“圈养”和“精养”,不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还要花费大量的钱财。即便家长全身心投入,也不一定能结出如你所愿的果实。这种焦虑感,在社会上快速传播。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由于家长受到的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自我意识本来就很强烈,当他们有了孩子之后,产生的家长意识通常就会跟自我意识进行斗争。内心矛盾、焦虑、不安是常态。这也正是两位大学教授教不了自己孩子的新闻,为何能在网络引起那么大的舆情共鸣的原因。

不同的教授,相同的烦恼。但我觉得这样的烦恼是暂时的,因为两位教授表面上的“自我解嘲”,其实背后是沉甸甸的爱意,和冷静成熟的自省与反思。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吗?成绩就等于成才吗?你用自己的标准评价孩子,那你有没有考虑过,在孩子的眼中,什么样的家长,才是好家长呢?可能最好的标准是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要什么,又能适度引导。而并不是,用所有物质和精神,堆砌一个所谓完美的孩子。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