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创新长效机制 让习惯成自然

厦视新闻 2021-05-17 19:34:20

2021-05-17 19:34:20

党的十九大以来,厦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创新的常态长效机制,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文明风尚蔚然成风,精神文明建设结下了累累硕果。

创新长效机制 让习惯成自然

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是对厦门这座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至高褒奖。在近日公布表彰的2018-2020年度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各类先进名单中,厦门六个行政区再度全部获评“省级文明城区”,思明、湖里更是被评为首批“省级文明示范城区”,在全省三个受表彰名额中占据了两席。其他四区成绩也位居前列,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全国文明城市的精神底色是什么样的?如今,在厦门,“快乐健步走,文明齐动手”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村镇社区干部群众和志愿者纷纷走出家门,边健步健身,边清洁环境、规劝不文明行为。

厦门市军供站负责人 陈加顺:响应社区号召,经常性组织洁净家园活动,组织党员进社区,进行捡垃圾、清运土头,共享单车的归位、文明督导等,共同为我们美丽的家园付出一份力量。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始终如一的坚持。近年来,我市还创设了“路长制”、“片长制”、“楼长制”等网格化制度,破解文明创建短板;打造“文明创建随手拍”平台,发动市民一起做“啄木鸟”,让城市管理问题无处藏身。文明细胞融入了城市建设,文明习惯成为了自然。

思明区委宣传部创建科副科长 蒲罗:形成了文明的合力 +注重更高效更精细的城市管理+去打造一个更富层次更具美感的一个城区景观 让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

创建为民 构建幸福家园

精神文明建设内化于市民意识,外化于城市形象,而在这个过程中,群众的困难和需求也逐步得到解决。在市妇幼保健院门口,全市首个“摊规点”成了街边的一道风景。摊主们穿戴着统一的红帽子和围裙,十多辆外观一致的小摊车一字排开,售卖粥面、包子、鸡蛋饼等食品,看起来干净有序。

市民:比较方便,就在医院旁边,我刚产检完有点饿了,就可以马上买点吃的。

摊主:现在有固定的摊位 有很多回头客+我们的进货凭证都是正规的 定时定点都会来给我们抽样检查

针对流动摊贩随意占道、乱丢垃圾等乱象,2019年,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和各街道一起合力谋划,创新设置了“摊规点”,引导小摊贩们在指定时段、指定地点有序经营,推动城市治理与民生保障协调发展。如今,全市共有“摊规点”91处,遍布岛内外各区。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管协调处处长 陈雪斌:(通过)进行评星级的办法 来加强服务和管理,摊主现在已经非常自觉了,各个不同摊位(点)可能有不一样的做法。有的他会在这个摊位(点)选一些队长出来轮流值班,每天他要负责这个地方卫生和管理。

文明风尚蔚然成风 展现城市精神底色

随着城市生活品质的提档升级,文明习惯养成正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厦门人的生活。近年来,厦门倡导文明礼让斑马线,绿色出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成为市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文明餐桌”行动中,餐饮企业推出“半份菜”“小份菜”,市民按需下单、餐后打包;外卖平台则通过线上红包鼓励等方式,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传递绿色消费理念。

饿了么福建区域市场负责人 天斓:你在下单的时候,都必须选择你是否使用餐具,同时我们又把无需餐具,放在了第一优先的位置。(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商家响应,去改变这个使用的习惯。

一项项文明实践活动落地生根,涵养出了厦门市民热情友善、守望相助的精神品格。目前,我市有注册志愿者近82万人、志愿服务团队5114支。到海边拾捡垃圾、守护学生上学路、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早已不只是一句口号。而2019年以来,厦门大力推进的“爱心厦门”建设,更是用爱的力量托起了城市美好的未来:全市建成46家“爱心屋”,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7000多名党员干部和近4000个党支部、100多个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与困难群众爱心结对,扶弱济困……发生在市民身边的点滴变化,将爱心根植在了城市精神的最深处,也展现出厦门鲜明的文明底色。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