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火炬 启新程》(一):育链成群 打造一流产业集群
今年,厦门火炬高新区迎来而立之年。从鹭岛偏僻一隅的小东山到厦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三十年间,火炬高新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牢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生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产业发展的标杆“火炬手”。从今天开始,《厦视新闻》推出系列报道《擎火炬 启新程》,聚焦火炬高新区三十年来的发展成就和奋进新征程的创新作为。
三十年里,火炬高新区育链成群,以占厦门不到3%的土地面积,实现全市43%的工业产值,今天先来关注一下火炬高新区如何打造一流产业集群。
厦门火炬高新区是全国首批3个以“火炬”命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时间拨回三十多年前,厦门计划建设科技工业园,为改革开放积蓄创新动能。当时,原国家科技委员会提出实施“火炬计划”战略,通过打造“科技特区”,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化。这对正在探索科技创新发展之路的厦门来说,无疑是个福音。经过不懈努力,1991年,经过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接过这把特殊的“火炬”,点燃了厦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引擎。
市政协原主席 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原主任 蔡望怀:一定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质的提升,才有远大的前程,这种构思和厦门正在形成的发展思路一脉相通,一拍即合。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个个“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平台在厦门形成。(包装)国家火炬计划厦门电力电器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全国惟唯一的国家光电平板显示产业集群试点……火炬高新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思路育链成群,成为了厦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火炬高新区平板显示产业是厦门第一条千亿产业链,厦门天马微电子是高新区重点引进的龙头企业,企业先后布局了多条国际国内领先的低温多晶硅生产线,推动厦门成为全球最大的低温多晶硅生产基地。如今,厦门天马微电子正在加速建设目前国内体量最大、全球最先进的柔性AMOLED单体工厂。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促进IC设计、发光材料、高阶装备等上下游产业链资源集聚。
厦门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道福:火炬高新区也重点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等新兴产业,让我们也看到了各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也可以通过面板+软件、面板+IC的融合创新,抢占新型显示市场,推动厦门平板显示产业能够迈向新的高地。
三十年来,火炬高新区持续深耕发展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了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电力电器、软件与信息服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五大重点产业集群。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位于环岛路上的软件园一期开始建设,厦门有了自己软件创新的“试验田”,之后伴随着软件园二期的建成、软件园三期的持续建设,厦门软件园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产值也突破1000亿元,成为继平板显示产业后又一条千亿产业链。
不断拓展的产业空间和持续优化的配套政策,让园区企业雅马哈发动机(厦门)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从中受益。企业从最早只服务日本雅马哈集团离岸研发的代表处,发展成/为世界五百强等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雅马哈发动机(厦门)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欧建杭:我们也一直在火炬的领导下成长,厦门市跨岛发展,我们觉得软件园三期是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果然如我们所料,不管是业务上,员工的发展上,都跟我们当初的想法是一样。
三十年来,从小东山的弹丸之地到跨岛发展的“一区多园”,火炬高新区园区工业总产值也从1992年的1.4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011.6亿元,增长了2062倍,实现了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出196亿元的工业产值。如今,火炬高新区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质量连续2年获评国家最高等级;计算机整机品牌具备全球影响力,聚集了戴尔、浪潮等龙头企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和质量居全国前列;厦门软件园成长性指标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继在高新区育链成群。
火炬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管委会主任 庄荣良:高新区就是要始终锚定,我们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样一个使命,不断践行我们新发展理念,在引领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上,在服务厦门建设“两高两化”城市的重大使命上继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