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购物就挨骂,低价团背后到底是谁在“骗吃骗喝”
近日,网络上流传一段游客没有购物就被导游大骂的视频。视频中,一女子质问道:“我们喜欢就买,不喜欢就不买,为什么非要我们买!”一名身穿蓝色外套的男子胸前挂着胸牌,则对女子大声呵斥:“你不买,为什么要报这种团,你骗吃骗喝吗?”
引发关注后,4月30日上午,张家界发布对该事件的处理通报,涉事旅行社被罚20万元,涉事导游被罚3万元,涉事旅行社部门负责人被罚1万元。而在此前,张家界市文旅部门已对涉事旅行社责令停业整顿,市场监管部门对涉事旅游购物店责令停业整顿。
对于这样的处理,网友直呼“舒适”。历来,导游与游客常常会闹些不愉快,而在一些低价旅游团里,指定购物、变更行程、强制消费等操作更是层出不穷,让不少游客叫苦不迭。因而类似新闻一经曝出,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游客花钱报低价旅游团,不购物就是骗吃骗喝?这与几年前云南一导游发飙怒骂游客的话几乎如出一辙:“一毛不拔、铁公鸡……白吃白喝,心安理得……替你们害臊!”这些导游们能骂得这么理直气壮,感觉骂人时内心占据着道德优势,仿佛他们才是吃亏上当的一方,而游客则是占了便宜还卖乖的“骗子”。
其实,这还得从低价旅游团说起。不排除有一部分游客明知道低价团旅游有陷阱,但仍坚持认为,只要自己扛得住、不怕骂、死活不掏钱,就能花小钱出去玩一趟。但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更多的游客则可能并不清楚旅游团里的这些门道。
旅游市场跟所有市场一样,推销的时候比话术、比价格、比诱惑,游客们看到的是带着滤镜的景点照片,是广告海报上的心动价格,是推销员们的可掬笑容,又有几个人能看穿这些背后其实是一个又一个坑?更何况,签的是正规合同,合同中即使规定了要进购物点,也绝不会有必须购物的条款,游客觉得东西不好或不需要就不买,不也是合情合理的吗?
个别旅行社先把游客当肥鱼,以低价为诱饵,可一旦游客吞了饵却没上钩,工作人员或导游就大骂游客“骗吃骗喝”。敢情游客就不能清醒了,一旦不上当,就反过来成了骗子?
值得注意的是,通报里提到,涉事导游从2013年执业以来没有因服务质量而被投诉过,且已经赔礼道歉,积极消除影响。这不禁让人好奇,他是如何从一个零投诉的好导游,变成了视频中那个嚣张叫骂的坏导游?
笔者曾看过一篇导游自述,说导游们也不想带低价团,可他们面对的是低薪甚至是零工资带团的工作环境,一旦成本过低,他们还要反过来向旅行社付“人头费”,补齐成本差价。导游要想挣钱,就必须千方百计在游客身上打主意。也有不少导游在这篇自述后跟贴吐槽,不要遇到问题就骂导游,当价格压力层层传导之后,全堆在他们这些直接和游客打交道的人身上了,所以他们也是受害者。
如果游客是受害者,导游也自认为是受害者,那谁才是病灶?
其实,早在2015年,国家旅游局就出台了《关于打击组织“不合理低价游”的意见》,以文件形式定义了“不合理低价游”,并明确了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处理的标准。可即使旅游当地事后反应再迅速,处罚再严厉,这类事件却依旧春风吹又生。这种畸形的经营模式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旅行社将价格压力转嫁导游,是否合理?当一些“不合理低价游”项目推出,是否有足够的监管?除了法律和行政处罚外,还有没有市场上的引导之策?沉疴痼疾,到了该全面会诊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