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不限文字 “读书”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这一年,您有没有静下心好好读几本书呢?对于生活在厦门岛外农村的孩子来说,放学想找个地方安静地阅读,之前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年来,一些爱心人士打造的公益图书馆,给这些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能。今天我们就带您到集美李林村,去认识一位普通的母亲和她打造的公益图书馆。在这里,大家收获的不仅是读本知识,更有生活中的温暖。
2019年,集美区李林村的蔡妙香,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爱上阅读,便将自家房屋一二楼的店面,改造成了一间公益图书馆,并邀请村里的小朋友们到这里阅读。
李林公益图书馆创始人 蔡妙香:我这个地方又刚好是村部的一个中心位置,有朋友会说你租给别人,一年要有几万块,但是就是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一个学习环境,像我们那些很多都是旧物改造的。
100平方米的空间里,书香满满,木质书架上收藏着4000多本蔡妙香收集和社会各界捐赠的书籍。这些书籍多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卡通文史、文学书籍,开办营业没过多久,最先吸引到的,就是附近李林小学的小学生们。
集美区李林小学五年级学生:每天都来,学习的时候不会被吵到,到这边的话,我之后就会很爱看书。
由于来图书馆看书的人多为村里务工人员的小孩,为了让这些小读者在这里能真正从阅读中获益,蔡妙香的图书馆定下了小规矩,要求到图书馆读书的孩子,每次来图书馆读书后,都要带走书本里的一句话与家人分享。
李林公益图书馆创始人 蔡妙香:你今天不管你看了多少本书,你今天要回去的时候,你就带走一句话的理念,(家长)看到就是说,孩子有变化。
慢慢,这家公益图书馆在村里的名气越来越大,村民也养成了跟着孩子到图书馆看书的习惯。蔡妙香一个人顾不过来,还会有很多志愿者来帮助。
李林公益图书馆创始人 蔡妙香:我们这边本地人好像就三四千人,外来差不多一万五左右,变成这边是一个聚焦的一个点,乡村会客间 其实我想打造一个 它是一个24小时不用关门的图书馆,我希望这个不单单是一个读书的地方,而是一个很舒服很疗愈的空间。
【“书房自由”虽远 “读书自由”很近】
说到书房,不少人都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可以看书、写字、做文章,让心灵回归自由。但是在厦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拥有书房自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报告显示,中国72.8%的家庭没有书房,一线城市近九成家庭没有书房,书房面积很小,我们如何实现“看书自由”呢?国民的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传统书店的现状又如何呢?世界读书日,我们一起来关注。
《2021中国书房与阅读现状洞察》报告数据显示,中国72.8%的家庭没有书房,人均书房面积仅0.65㎡。从城市规模来看,城市越大,书房面积越小。一线城市近九成家庭没有书房,人均书房面积仅0.26㎡。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城市越大,书房面积越小,这一点并不奇怪。房价那么贵,少一个书房,就少一笔经济负担。虽然大城市绝大多数人离“书房自由”很远,但离“读书自由”很近。城市越大,实体书店和公共图书馆也就越多,图书资源和阅读活动也就越丰富。虽然少了正式书房,但人们的阅读空间和场景也在发生变化。报告数据显示,通勤、马桶、睡前、午休、早起和就餐时正在成为人们的“第二书房”,其中,63.6%的人在通勤路上看书,39.5%的人在马桶上看书,35.4%的人在睡前看书。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碎片化,阅读方式也发生改变。《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为351.6亿元,增长率达21.8%;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增长率5.56%,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听书市场增长显著。与此同时,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同比去年减少2.6本。2020年用户平均单次电子阅读时长为79.3分钟。值得一提的是,儿童也成为阅读的重要用户,儿童数字阅读付费用户规模增速56.5%。
随着电子书阅读量的增长,与此同时,人们印象中的传统书店,也在挖空心思留住读者。在经历疫情冲击的2020年,全国新开了书店4061家,关店1573家,新开数是关店数的2.6倍。不少书店,因为集合了阅读、文创、艺术沙龙等多种元素,吸引读者纷至沓来。推开老建筑的玻璃门,这家开在上海的茑屋书店,向读者展示了古典与现代、时间与空间的融合之美。
约2000平方米的茑屋书店,书架设计采用拱形元素、柯林斯柱保留完整,配上图文介绍,这里更像是一个博物馆。
祁祺 上海茑屋书店店长:书店坐落在一栋1924年的历史保护建筑当中,更像是把书架和书店植入老建筑中,让大家能够感受到建筑厚重的历史感。
其实,“书店+文创+咖啡”的模式并不新鲜,不少品牌书店还探索承办过婚礼、音乐会、画展、电子产品的新品发布会,甚至还辟出了一格一格的空间用作付费自习室。
除了把读者请回书店来,不少书店还想办法把店里的书送到读者家里去。近日,上海新华传媒旗下首批30家新华书店和上海书城入驻"饿了么"外卖平台,并将于今天,正式开放图书外卖点单服务,让读者想读就读,一小时内送书上门。
江利 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比如说我可能在看一个比较吸引人的电视剧,现在很多IP剧它是有原著作品的,那我也可以及时下个单,很快这本书就能到手里了。
据了解,4月24日,厦门市新华书店、外图厦门书城也将联手“饿了么”上线图书外卖服务,满足网点周边读者阅读需求。
【新闻观察:不限文字 “读书”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是刘宁婕。首先问问你,你有书房自由吗?就你的观察,大家的读书习惯有什么新的变化吗?读书在快节奏的生活里,难吗?
书房的面积小,并不能说明在一个家庭里读书的场景越来越少,或者越来越不重要,事实可能恰恰相反。比如有声读物近几年越来越火,而且专注于做儿童有声读物的越来越多,他们拥有很多的低龄粉丝,“某某姐姐,某某叔叔”读书的声音,成了很多家庭亲子时光里的伴奏。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孩子不认字,自己又读不好,一定程度上就无法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孩子可能就很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而有声读物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当然不仅是孩子,也有很多成年人选择有声读物来填补自己的碎片时间,比如早起刷牙洗脸的时候,比如开车的时候。当有形的文字变成无形的声音,也为“读书”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有声读物、电子书,包括现在还出现了几分钟解读世界名著的短视频,有些人也会担心,读书的时间被一再碎片、压缩,读书的效果会不会打折扣呢?
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读书,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发现读书的乐趣,坚持读书的习惯。比如解读世界名著的短视频,它就像电影的宣传片一样,是开了一扇窗,但要真正感受名著的魅力和价值,靠一扇窗户是无法窥见的,你必须打开门,自己进入这段旅程。所以我认为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和读书也许不冲突,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能真正开始去读一本书。就像我们会说,不要到了“读书日”才想起翻几页书,不要有了书房才看书。不要特意去强调读书的仪式感,读书的效果可能才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