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致敬与命运抗争的你 愿这束光照亮更多人
博士论文致谢词走红
近日,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文章在网上热传,作者回顾了自己从小山坳里的家中,到西南大学,再到中国科学院的22年求学经历,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永不放弃,誓不言败的精神打动了无数网友。论文意外走红后,记者找到了这篇《致谢》的作者黄国平,他于2017年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毕业。黄国平对此事做出回应,表示他“正在持续向目标靠近”,并鼓励网友“努力终有所成”。今天的头条,我们用沙画的形式带您一起去读一读这篇红遍网络的致谢文章。
把书念下去 然后走出去 不枉活一世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我十七岁时,他(父亲)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
进入大学后,计算机终于成了我一生的事业与希望,胃溃疡和胃出血也终与我作别。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
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作者回应网友: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
黄国平这篇博士论文写于4年前,标题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致谢部分也是求学22年来的亲身感悟,“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的信念带给了很多网友感动和思考。有网友评论说,“全文波澜不惊,却能直击人心”,“寒门博士不坠青云之志”,“他的世界本无光,他把自己活成了光”。针对意外走红,论文作者黄国平发文回应,他表示自己现在就职于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在继续博士期间确定的研究课题,持续向目标靠近。黄国平说,作为众多从大山走出来的学生之一,受益于国家、政府、学校、社会以及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他才能走到今天。此外,他还将论文致谢的完整版附上,并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
黄国平的致谢为何会四年之后在网上走红呢?记者找到了在网上首发这篇文章的中科院老师吴宝俊,他表示发表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励求学的下一代。而黄国平的奋斗故事也引发了大学生的深深共鸣,他们说,这就是奋斗最好的样子!
中国科学院老师 吴宝俊:其实最初的目的,我们是想分享给更多求学的孩子们去看,然后去激励一下后人,就是人这一辈子生存环境啊,或者说你出生在哪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的信念,其实代表了一类人、一代人、一批人,他不是一个人,我们科学院这边大家对这样的孩子呢 一直持鼓励的这种态度的。
首发博主为中科院教师 目的为激励学生
吴宝俊老师表示,本意就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激励更多的学子,没想到会上热搜,希望大家多关注背后的精神,黄国平的生活别受干扰。
中国科学院老师 吴宝俊:他选择的这个自动化,选的又是人工智能方向,这个方向其实是属于一个非常前沿的,而且应用性也非常强。他们从事的课题本身就给他带来这个经济收益就很高的,当然了,我们也要去保护他,就不能说热搜之后,这个人的生活受干扰。
食堂师傅曾资助三年 每月充200元饭卡
黄国平出生在四川南充,家境贫寒,12岁时母亲离家,17岁时父亲离世,同年婆婆病故,计算机启蒙老师和师母也先后辞世。
黄国平大伯 黄世俊:(黄国平)父亲在广州的时候去打工挣钱供国平读书,床还在,看嘛,这个床,(当时)老鼠掏了一堆泥巴(在被子上),我就看到心里过意不去,我就没要他在这里住了,就喊到我那里去了。
黄国平高中班主任饶彬回忆说,当时学校免了他的全部学费,食堂的胡元明师傅还每月为他充200元饭卡,三年高中在生活中基本没有了困难。
黄国平高中班主任 饶彬:联系到食堂的胡师傅对他进行资助,胡师傅在这三年中,把黄国平的生活全都资助起来,寒暑假主要还是在他胡叔那里,包括每年春节都是在他胡叔家度过。
读书改变命运 大学生:这是奋斗最好的样子
就是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黄国平读完了博士学位。这个曾经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寒门学子,通过读书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少大学生感慨,这是一个奋斗者最好的样子。在物质富足的今天,大学生们已经无需为衣食住行发愁,但想要学有所成,同样离不开不懈奋斗。
赵柯涵 大学生:疫情期间都是在家学习,平板手机都可以使用的情况下,还是要克服诱惑,我和班上的几个同学关系很好,就买了相同的题,从微信上相互交流,放假前后,差距就出来了。
王京擘 大学生:因为偏科的缘故,考了一个专科。通过专升本考试,考上本科。又上了青大的研究生。考研的过程当中,也有多次想过去找工作,面试。又静下心来,继续自己的学习。
陈城瑜 大学生:人生不易,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直坚持下去,还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新闻观察:致敬与命运抗争的你 愿这束光照亮更多人
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引发网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与热议,大家在阅读和讨论这篇文章的同时,也会有不少的感想和思考,那么,我们也来听一听你的想法。
致敬与命运抗争的你 愿这束光照亮更多人
我想从这样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出生在相对贫穷的小山坳里的少年,面对贫困、面对家庭的变故,在种种困苦中不言放弃、勇敢向前,坚持用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人生。同时,我觉得更让人欣慰的是,在博士之后的回应中,他对社会、对曾经帮助他的那些人满怀感恩,继续在自己的事业中拼搏奋斗,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不仅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而且正成长为一个更有责任、更有担当的好人。我想这位博士所展现的这种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有人说,这位博士将自己原本暗淡的人生,活成了一束光,我也希望这束光能够照亮更多的人。另外,环顾我们的周围,尽管没有取得这位博士如此的成就,但是,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在努力,在打拼的人还有许多许多,其实他们的每一位也都是好样的,也需要社会的扶助和肯定,这一点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公平还须持续发力
再一个从这位博士成长之路,帮助他取得人生成功,是我们的教育。知识改变命运,而在改变的同时,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公平,社会在发展,今天我们农村地区或者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和经济发达、资源高度集中的城市相比,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差距,一段时间以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情况,也引发了大家对我们教育的些许担忧,而恰恰对于相对困难的群体和地区来说,教育的滋养和人才的供给,显得尤为珍贵。如何在社会的发展,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公平,让我们教育的资源继续向更渴望的群体和地区流动,是我们在为黄博士喝彩的同时,更需要去行动和改变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