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海上种树” 呵护海洋生态环境
阳春三月,新绿初绽。我市“海上森林”红树林的面积又扩大了——在21日举行的“蓝丝带行动”中,100多名志愿者在海沧湾的滩涂上种下了8000株小红树苗,为鹭岛的春天增添勃勃生机。
“蓝丝带行动”是我市多年坚持开展红树林保护和恢复种植工作的生动缩影。多年来,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积极争取国家“南红北柳”“蓝色海湾”等生态工程项目支持,大力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截至目前,厦门湾的红树植物共有27处,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
8000株红树苗扎根海沧湾
“每棵苗要留出间隔,记得要种结实了,不然就会被海水冲走……”21日上午,“蓝丝带行动”在海沧大道靠海一侧的滩涂上火热进行,志愿者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始种植,大家撸起袖子、挽起裤管,光脚行走在淤泥里,挥着铁锹、放苗扶正、填泥压实……在海沧湾畔种下了一株株秋茄幼苗。未来,这些小树苗将和它们身旁的百亩红树林一起,守护美丽的蓝色海湾。
“蓝丝带行动”始于2018年,是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组委会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共同发起的。行动以“我为蓝色海洋代言”为主题,通过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及红树林种植等,呼吁市民保护海洋环境,呵护蓝色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海沧湾,自2016年开始种植红树林,如今这里累计有红树苗木约100万株,生态修复面积近20万平方米。郁郁葱葱的拉关木、白骨壤等红树林形成独特的滨海生态景观,对海洋生态保护起着关键的作用。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海洋保护中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卢昌义教授说道。从事红树林保护相关工作超过40年的他介绍道,红树林根系发达,相当于一道屏障,它挡住风浪,保护了堤岸和滩涂,被称为“海岸卫士”。此外,红树林掉落的叶子腐烂以后,还可以成为鱼虾蟹等海洋生物的食物,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育种“育”出个湿地公园
潮起潮落间,在翔安区火炬大桥两侧,秋茄、桐花树、木榄、白骨壤、无瓣海桑等红树林连绵成片,成群的鸟儿在林中嬉戏,跳跳鱼、招潮蟹等在滩涂上觅食。这里是福建面积最大的人工重构红树林湿地生态公园——下潭尾红树林公园。
红树林生长速度缓慢,我市前后花了十多年时间,在下潭尾修复出85万平方米的红树林,昔日杂乱的淤泥滩地如今已经变成郁郁葱葱的海上森林。
截至目前,下潭尾累计种植红树林约85万平方米,占我市红树林种植面积的42.5%。这么大数量的红树林种植始于2005年。当时以厦门大学林鹏院士为首的红树林科研团队在下潭尾成功培育种植了约6公顷实验林。以此为基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于2010年开启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建设,在此建立海洋生物引育种中心,开展红树林的引种和培育。
人工修复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了解,目前红树林长势良好,底栖生物、鸟类多样性迅速得到恢复。修复区内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的物种数提高了2.4倍,生物量提高了3.6倍,个体数提高了3.3倍。
值得一提的是,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是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林的示范基地,这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史上尚属首次,也是厦门市通过造林方式实现碳零排放目标的第一个大型国际会议,项目成为国内外大型会议碳中和林的又一示范样板。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表示,预计今年7月底,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二期工程将全面完工,届时公园将具备正式向市民开放的条件,会增加木栈道、科普研究基地等设施,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