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盲盒模式被不法商家“玩坏了”

厦视直播室 2021-01-29 21:08:34

2021-01-29 21:08:34

盲盒经济迅猛发展

拆开眼前的“生鲜盲盒”,你才知道今天的晚餐究竟是吃生蚝还是黄蛏;打开手中的“文具盲盒”,你才知道你的橡皮擦是柯南图案还是毛利小五郎图案;拆开“文物盲盒”,你才知道你拿到的是青铜戴冠纵目面具还是青铜大立人……如今市场上的“盲盒”,已经不再局限于大众所熟知的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潮流玩具盲盒,而是从动漫、影视周边、玩偶,到生鲜、文具、美妆,一时间,万物皆可“盲盒”。“盲盒”正在大行其道。“万物皆可盲盒”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营销逻辑?又该如何理性看待盲盒经济?

商家纷纷入局 “万物皆可盲盒”

盲盒的概念源于日本流行的福袋,类似的扭蛋、盲盒产品都是如今动漫影视周边、或者设计师玩具销售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天猫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有近20万人一年花费2万元在收集盲盒上,甚至有消费者一年耗费百万元购买盲盒。

盲盒玩家:就是挺好看的,想玩一下,尝试一下,看能抽到什么样子的。

盲盒玩家:就是好奇,挺好玩的,觉得这个东西,之前没有见过,惊喜好奇,不知道里面有什么。

如今,在国内最被人熟知的盲盒产品,便是泡泡玛特。泡泡玛特的成功以及潮玩市场的不断扩大,也让“盲盒经济”火了起来。数据显示,去年,仅潮玩市场就新增了超过260家潮玩企业。而2019年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为74亿元,预计2021年将突破百亿。在市场不断变大的同时,盲盒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一时间,生鲜、文具、美妆、文物盲盒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不少玩盲盒营销的博物馆。比如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陕西省博物馆联名推出的“青铜小分队”系列等,都颇受热捧。以及最近饱受争议的动物活体盲盒等等。

营销逻辑何在?行业人士:刺激性、社交属性

众多商品纷纷入局盲盒领域,背后有什么样的营销逻辑?业内人士表示,盲盒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趣味性以及的盲盒“饥饿营销”、“社交属性”。因为没法确认和控制的东西,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刺激。盲盒中所设置的隐藏款、限量版、特别款,本质是一种饥饿营销。而“社交属性”则基于盲盒爱好者的社交圈。

浙江现代商贸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赵浩兴:因为盲盒不拆开来,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产品,它拆开后就会有一种惊喜感,所以我们在营销里叫满意+惊喜,叫寻求刺激,再加上现在年轻人普遍工作生活压力都比较大,所以这种刺激型的消费,往往可以释放他们的压力,所以是一种对年轻人特别有兴趣的行为。

专家表示,消费者购买盲盒的首要出发点是“好奇”。除了盲盒的随机性和神秘感,盲盒一般是成系列、成套的,消费者为了圆满,要凑齐一整套,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这从心理学来说,也有一部分赌徒的心理。

中消协提示:有些盲盒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盲盒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消费者投诉的一个重灾区。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就发布一则消费提示指出,伴随盲盒经济而来的一些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例如,有经营者用盲盒清库存,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提醒广大消费者勿盲目购买。

商家过度营销 吸引消费者中套“上瘾”

中消协指出,在盲盒营销过程中,不少商家存在过度营销,吸引消费者中套“上瘾”。经营者有的是通过与明星、综艺节目、网红主播等合作,不停地“刷存在感”;有的是通过玩家分享、讨论、交换等方式,唤起消费者的收藏心理和炫耀心理,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欲望;还有的打造“系列”概念,并设置一个最难获得的 “隐藏款”等进行饥饿营销,抽中概率大都为“百里挑一”。这类营销手段促使很多消费者醉心于享受拆盲盒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惊喜感,引发消费者冲动购买,助长了非理性消费行为。

商家涉嫌虚假宣传 到手货品与宣传不符

盲盒与普通商品相比,具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只能依靠商家的广告宣传来选购,这就很容易被商家的夸大商品价值、虚构中奖概率、颜色款式不符等虚假宣传所误导。

产品质量难以保障 假劣“三无”产品时有出现

消费者拆开盲盒后,有的产品可能不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安全性指标;有的可能是假冒的山寨品或者二次销售品;有的是没有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以及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还有的存在划痕、掉漆、污渍等质量瑕疵。

消费纠纷难以解决 售后服务亟待改善

此外,还有消费者反映一些商家“店大欺客”,消费者遇到质量问题只换不退;还有消费者反映商家售后效率低下,对消费者的问题一直拖延处理。中消协认为,当前有的经营者产品本身并没有过硬的竞争力,只想着蹭盲盒的营销热度;有的经营者将盲盒当做是“清库存”的工具,赢得了眼前的利益却丢掉了长远的口碑。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要认清风险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勿盲目跟风。购物时要保留购物票据等相关凭证,权益受损应依法维权。

新闻观察:盲盒模式被不法商家“玩坏了”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熊伟,盲盒这两年突然就火了,但是争议一直存在,你怎么看这种盲盒模式?

盲盒模式看似是这两年的一个新产物,但其实这种模式已经存在多年,就像我们小时候吃方便面为了集齐其中的卡片一样,大家都不知道方便面里面的卡片人物是谁,那个时候为了集齐水浒传108将的卡片,得吃多少袋方便面啊。其实这是一个性质,这种消费模式是有它的一套规则的。有人说当你购买到普通商品时,你这一次的消费就算是结束了,但当你购买到一个盲盒时,你在这个领域的消费才刚刚开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入坑”了。

商家会利用消费者“赌博”心理刺激消费者不断去购买盲盒,一些消费者似乎也很享受这个过程,就和买彩票一样。所以我认为这种消费规则从本质上来说无可厚非,现在的问题就出在了,这种模式被一些不法商家给玩坏了。就像我们新闻中看到的,为了利益一些商家过度营销、饥饿营销让消费者上瘾,还有一些商家打着盲盒的旗号销售三无产品等等,让盲盒模式出现了一些灰色地带。

如何消除这种灰色地带?怎么监管既保护了消费者,又不会彻底否定盲盒模式?

我认为盲盒模式的存在是无可厚非的,现在迫切需要做的就是要把盲盒模式全方位监管起来,消除所谓的灰色地带。首先要从这种消费规则来规范,商家设置的消费规则要合理、合法、合规,并且这些规则要明确地标注在产品上,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另外就是要严把产品质量关,不能让商家打着盲盒的旗号售卖三无产品。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维权的界限,这也算是盲盒模式最值得探讨的一个方面。盲盒模式的核心就是消费者拆开盒子之后,拿到的是什么产品,这个产品就得归你不能退换,但如果消费者拿到的是三无产品、是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呢?如果这些产品也不能退换,那这就是灰色地带。所以监管部门首先要从保护消费者的角度,对盲盒里的产品严格监管。另外,监管部门也要站在企业的角度保护企业,在这种模式之下,如果产品质量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因为消费者没有抽取到满意的产品就要求退换,那么这就打破了这样的消费规则,如果每个消费者都这样的话,那么商家就成为了受害者。所以在这种模式之下,维权的这条界限一定要清晰。

最后,就是要提醒所有消费者一定要理性看待这种模式,不要在商家的套路之下,成为了盲盒的“瘾君子”。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