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十五):蓝秀古今 染行两岸

两岸新新闻 2021-01-26 22:04:00

2021-01-26 22:04:00

我们常说"青出于蓝",其实"青"是指一种名叫靛蓝的颜色,而"蓝"说的是可作染料的一种蓝草。古人们将蓝草当做染料对布匹进行染色,呈现出靛蓝色,这种古老的工艺名叫蓝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蓝染,探寻千年时光沉淀下的这抹蓝,如何穿梭两岸。

少女采蓝草,用其染布制成衣服,送给恋人。传唱千年的唯美诗歌中,蕴藏着一种起始于秦汉的古老印染工艺--蓝染。蓝染,是用植物染料对布进行染色,能呈现出凝重素雅的靛蓝色。这抹纯净的蓝在岁月的沉淀下动人而隽永。

扎染是蓝染的一种花纹印染技法,在云南大理周城,因为一直沿袭着扎染传统,被誉为"扎染之乡"。

记者 倪天韵:这里是在大理洱海边上的周城,走在街头可以看到很多人像我这样做着扎染,扎染是蓝染中的一种重要技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向,国家级白族扎染的"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看看这抹纯净的蓝是如何传承至今的。

生长在扎染世家的段银开,是国家级白族扎染"非遗"传承人。

国家级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段银开:岁月的感觉,越穿越用越好看。

段银开说,扎染的一大特色是纷繁而美丽的图案,这需要在白布上先拓印出设计好的图案,然后用针线将不同的区域结扎起来,扎起来的地方不着色,在染制完成后就会形成蓝白相间的花纹,这也是整个扎染工艺中最重要的环节。

国家级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段银开:(老师您看我扎得怎么样?)大针、小针它不齐,拆出来就不好看,很大的地方染了就透进去了,针法的重点就是(间隔)大小一致,哪里好哪里不好都看不到,到你拆了才知道,费工的要做一年。

将扎好的布放入染缸反复浸染,染料是来自山野间天然的蓝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用做中药的板蓝根。由白至蓝再至青,每染一次色深一层。最后将染布上的扎线拆除晾晒,一幅扎染作品就完成了。那抹绚丽的靛蓝穿仿佛越时光,始终不曾褪色。这十多年来,段银开一直在寻找失传的扎染图案,至今已整理收藏了2000多幅图谱。

国家级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段银开:很繁琐的工艺人家就把它丢失了,必须把丢失的图案,把它找回来,一个季度我们要培训一期,培训失传的图案,教他们技法。

在段银开举办的培训班中,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台湾蓝染艺人。他们来到云南,寻根溯源,学习蓝染技艺。

国家级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段银开:好多台湾人,他们每次来我们这里,都待四五个小时,互相跟(手工)艺人交流碰撞,他们的思想跟我们的思想结合,慢慢探索,碰撞出火花。

这里是台湾苗栗县,翠绿山头云雾缭绕,小木屋外的一抹蓝色在山间显得格外雅致。

台湾蓝染工艺师 郑美淑:这样浸差不多三到五分钟,让它充分的去吃色。

蓝染艺人郑美淑,在学生时代第一次接触到了蓝染技艺,从此便爱上这抹蓝。之后她开始努力尝试推广蓝染艺术,并打造了一个天然染布工坊。

台湾蓝染工艺师 郑美淑:它的原产地在大陆西南部,就是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你看这个环境,就是云雾缭绕,湿度很高、阳光不强,所以这种天气,对我们来讲蓝草生长得最好。

蓝染从大陆传到台湾后,曾大受欢迎,蓝草种植也一度盛行。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台湾蓝草产业达到鼎盛,产品还大量销往大陆。但随着印染技术革新和工艺的进步,传统手工印染逐渐被取代,蓝染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郑美淑苦思良久,决定从种植培育蓝草开始,在台湾复兴蓝染技艺。

台湾蓝染工艺师 郑美淑:做蓝染最大的魅力就是在,它的暧昧不明的变化,三个池子打出来的蓝,也都不一样,操作或者是人为因素,或者是天气的因素,都会有很大变化,这个就是,蓝草最后的成品靛蓝,很漂亮喔。

15年来,郑美淑不只在推广蓝草种植和蓝染工艺,还把蓝染用在了文创产品上,将蓝染重新推到了潮流前沿。也吸引了许多大陆蓝染手工艺人前来交流。

台湾蓝染工艺师 郑美淑:大陆现在是做田园综合体,或是叫做特色小镇之类的,我比较跟他们分享的,我还是要从产业着手,跟他们说每个在地,都要找出在地的一个产业,好好的去把它做好,交流方面还是蛮频繁的。

"一抹蓝"情牵两岸,如今蓝染再次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抹"东方蓝",也穿越海峡,重新绽放出"青出于蓝"的耀眼光芒。

台湾蓝染设计师 陈钰娴:我们是年轻的生力军,我们再继续去把,这个曾经消失的传统工艺,我们把它继承下来,把这些工艺再学回来,我觉得这份工作,算是一种使命感吧。

国家级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段银开:手工做出来的作品,它有情怀在里面,情感在里面,温度在里面,祖先住在苍山洱海之间,天也是蓝的,洱海也是蓝的。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