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四):一抹中国白 两岸共传承

两岸新新闻 2020-12-28 22:29:54

2020-12-28 22:29:54

福建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这里所产的白瓷白如玉、明如镜,从宋代起开始销往欧洲,在明代被法国人称为"中国白"享誉四海。白瓷是泥与火的艺术,它用独有的纯白色泽,让世人倾倒,诠释了中华瓷器的美,也见证着两岸艺术家对陶瓷、对民族工艺的一腔赤诚。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德化白瓷被选为国礼用瓷和国宴用瓷,眼前这件白瓷花瓶《日光》就是其中之一,它以如意尊为基础造型,融入南音、古厝、日光岩等闽南元素,成为德化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它的创作者正是从业四十余载的陶艺大师陈明良。

国家非遗"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陈明良:还有祥云、如意,五个竹节代表五个国家繁荣昌盛。

德化当地独有的高岭土,含铁量极低,成就了瓷器白如雪、明如镜的特性,德化白瓷的胎体致密,透明度高,釉色洁白,呈色温润如玉,达到了人们对瓷器追求玉器的质感的效果,留下"猪油白","象牙白"等几乎断流的上乘釉色,成为"海丝"路上久负盛名的一抹中国白。

国家非遗"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陈明良:中国白是欧洲人给我们起的,我们在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销往中东,转到欧洲,(欧洲人)当作白色的黄金这么珍贵。

窑火绵延千年,时至今日德化仍是大陆重要瓷都之一。出生于德化烧瓷世家,陈明良大半辈子跟陶泥打交道。虽然手中技艺已炉火纯青,但他依旧对土火交融的时间淬炼,满怀敬畏之心。

现场:有可能是一窑里面只有捡到一两尊,只有10%(成品率)。

每件作品经过洗泥,拉坯,精雕细刻后,还需经历上千度的窑火淬炼,多数瓷器会因为碎裂、变形而沦为残次品。陈明良说,陶艺家的工作就是淘沙见金,在锲而不舍中,等待完美成品的降临,以惊艳大众。

国家非遗"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陈明良:当时在2005年的时候,(台湾人)他们看到白瓷很惊讶,看到瓷质这么温润这么通透,他们看到非常喜爱。

因为地缘近、民俗通,德化白瓷在台湾一直广受欢迎,宗教类与茶艺器皿尤为畅销。其实,白瓷在台湾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624年,当时,大陆工匠被雇佣到台湾制造石灰砖瓦,再慢慢演化出带釉陶器。

台湾陶艺家 王侠军:我们能不能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瓷器的美丽,不用色彩不用图案,用它本身的图案结构层次律动,来展现一个时代的美感。

"寻找瓷器的时代美感",是台湾陶艺家王侠军踏入瓷器行业的初心。34岁前,他是电影人,美术设计、男主角、导演;声名鹊起时,却远赴美国学习玻璃工艺。返台后创办琉园、琉璃工房,成为中国玻璃艺术开拓者之一。不忍台湾艺术瓷的日渐式微,2003年,50岁的王侠军再次转身,潜心研修瓷器技艺。他总想着,白瓷自古盎然温润,但走向现代,是否可以更具锋芒与棱角呢?

刚入行那几年,王侠军跑了一两百家窑场,最后决定建窑自己烧。为了寻找心中的白,他足足烧掉了10吨的瓷土。蛰伏三年终于烧出理想瓷器。它们既保有传统的"白",但又突破"形"的限制,拥有更锐利的线条,更大胆的层次,瓷身刚柔并济。

台湾陶艺家 王侠军:我想我们瓷器的美丽曾经征服全世界,大概六七百年的时间,真的是文化产业的高度表现,所以我一直想从文化上美学上创意上,找到瓷器新的可能。

棱角、悬空、弯度这些现代设计元素几乎体现在王侠军的每一件作品中,这种新瓷器的视觉冲击在台湾陶艺界引起轰动,也辟出一条新路。在2019上海-台北"双城论坛"举办期间,王侠军的作品《一心一意》跨越海峡,成为台北送给上海的礼物。爱心造型象征双城相知相惜,两岸和平交流的决心。

台湾陶艺家 王侠军:那个作品最重要的就是一颗心,从壶到杯都是有心的象征,因为它象征一种爱心,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我们希望是那种一心一意,大家开诚布公连结在一起,它有两个壶嘴,可是它倒出来,它的水柱会聚在一起。

瓷映两岸,大器晚成。王侠军在知天命的年纪,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近年来他频繁往返于两岸,希望汲取创作养分,重新演绎瓷器的能量气韵。陈明良也积极到台湾办展、参加研讨,致力于推广德化白瓷,为窑火添新柴。他们不宥于传统的白,尝试赋予白瓷更多斑斓色彩。

国家非遗"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陈明良:比如我创新一个珊瑚红,这种颜色跟珊瑚的颜色是一模一样的,加上我们的雕塑,就是一件非常鲜艳的新作品,经常去思考,从中启发,这就是我们一直追求怎么创新,怎么发展下去。

台湾陶艺家 王侠军:工艺的作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生活文化,技艺的重要载体,我每个作品不只能够传承前人的,那个端庄优雅自信的风情,更重要的我希望后面的人看到。

窑火千年不熄,白瓷以磅礴形态、斑斓色彩涅槃新生。人亲,土亲,一家亲,两岸陶艺师承袭前人智慧,革新民族工艺,在纯净中优雅,于至简里升华,续写中国白的传奇故事。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