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厦门市戏曲进校园成果展演6日晚举办

厦门日报 2020-12-07 09:00:44

2020-12-07 09:00:44

薪火相传,梨园新声。昨晚,厦门市戏曲进校园成果展演亮相厦门小白鹭艺术中心金荣剧场。市领导李辉跃、陈昌生出席。

这场展演的节目单与众不同,每个节目后都标注着四个字——师徒传承、家族传承、普及传承、种子传承或创新传承。一个个“传承”背后,是厦门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出的努力。“戏曲进校园”在厦开展时间早、力度大,近年来更是进一步常态化、多样化,并逐步实现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再到高校的全覆盖。今年8月,市委宣传部牵头制定《厦门市优秀戏曲进校园传承项目资助办法(试行)》,进一步推动厦门戏曲进校园工作蓬勃开展。

展演把“传承”呈现得淋漓尽致。演出内容既有南音、歌仔戏、高甲戏、京剧的经典曲目,也有新编歌仔戏《厦门这么美》,高甲戏表演唱《美丽厦门我的家》等传统戏曲的新表达。参演人员不仅有92岁的吴金宝、88岁的纪招治、77岁的张丹、76岁的李秀华、73岁的纪亚福等老一辈戏曲名家,还有吴晶晶、庄海蓉、杨雪莉等如今厦门戏曲舞台上的中坚力量,也有来自全市21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252名学生,他们是厦门戏曲的未来。演出中,多个节目巧妙地让几代戏曲人同台同演同个作品,进一步展现戏曲传承的魅力和意义。

展演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

特写

戏曲进校园播撒文化火种

昨晚,厦门市南乐团团长杨雪莉出现在厦门市戏曲进校园成果展演的《序》章里,和七个孩子带来一段指导学唱南音工尺谱的情景演绎。唱了近30年南音,登台无数次的杨雪莉,对这段一分钟左右的表演尤为用心。她觉得站在这个舞台上感受特别不同。看着一个个孩子定点亮相,她说自己看见了厦门戏曲的未来。

把戏曲带进校园,播撒文化火种,戏曲人充满干劲。从2006年进校“探路”,到今天厦门市南乐团、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等专业院团与几十所学校结对共建,戏曲进校园在厦门成果丰硕,此次展演就是多年成果的集中展示。

舞台上最小的孩子来自幼儿园,穿着漂亮的戏服,唱着地方戏,这件事让他们感到好玩有趣,走进校园的戏曲打开了他们美育教育的新天地。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戏曲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人生选择。郑悦和王欣是厦门国祺中学初三的学生,她们都在初一入学时接触到南音。在此之前,戏曲和她们的生活并无联系。“上学后学校有开课程,我们就喜欢上了南音,之前也参加了一些表演,越来越喜欢。”这次展演,她们参演了南音经典曲目《直入花园》。两个女孩还告诉记者,“我觉得自己未来会想做一名专业的南音演员。”

戏曲进校园,让传统文化传承落地生根,也彰显着文化自信的力量。海沧区育才小学二年级的乌克兰女生丽卡,就因为觉得歌仔戏“好听”穿上了戏服。“我们学校面向二年级开设了戏曲校本课程,丽卡是今年才开始学习歌仔戏,但她掌握得很快。”学校老师告诉记者,丽卡对闽南语发音掌握得很好。她的父母也给予丽卡学习中国戏曲很大的支持。

随着戏曲进校园的开展,越来越多爱上戏曲的孩子也把戏曲带回家,带动全家人一起看戏曲、爱戏曲。“我就是因为孩子学才开始了解戏曲的,看着台上的孩子们我觉得戏曲真好看!”家长陈安招如是说。

看着孩子们轮番登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歌仔戏代表性传承人、88岁的纪招治激动地连声说:“这样才对!”“以前小孩子看歌仔戏的都很少,更不用说有这么多小孩子学着唱。”她告诉记者,“戏曲进校园不容易,给孩子教戏曲不简单,但台上的孩子们表现都很好,老师们指点的都很到位。”一个好消息是,近年来,不仅专业院团的非遗传承人们频繁深入校园,他们还在校园内培育师资力量,教授学校教师戏曲,推动进校园为在校园。

政策扶持,传承人指路,厦门戏曲花开朵朵。随着《厦门市优秀戏曲进校园传承项目资助办法(试行)》的出台,专业院团和学校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传承普及实效,创作更多适合在校园普及推广的戏曲新作,推动戏曲进校园在厦门走得更好更远。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