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 新引擎(四):打造创新平台 促进新技术落地应用
随着我市大力推动“新基建”建设,“新基建”落地场景不断丰富,这也对新技术、新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新基建 新引擎》系列报道,我们一起来看看,厦门如何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攻克“卡脖子”技术,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夯实基础。
随着5G基站加速建设,通讯用柔性印制线路板也挺进5G时代。作为制造柔性印制线路板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被称作是导电药水的黑影药水需求量大增。目前,黑影药水在我国还基本依赖进口。为此,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与厦门一家企业联合攻关,将石墨烯运用到黑影药水中,为5G天线提供国产创新力量。聚焦卡“脖子”技术创新研发,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科技基础创新平台,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正瞄准柔性线路板、柔性显示、柔性传感器、柔性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并联合产业上下游,打造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圈。
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院长 李毅峰:我们研究院就要把跟高校,中国高级研究所研究的基础科学的东西,把它转化为生产力,孵化到我们平台,甚至成为公司,现在我们研究院有1个上市公司,另外还有3个拟上市。
搭建基础创新平台,让新技术从点的突破到面的提升,目前,我市正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引入大院大所名企建设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
我市与厦门大学联合共建的嘉庚创新实验室,就重点布局高效能源存储、未来显示技术、石墨烯等先进材料、仪器装备网络研发方向,推动成果落地转化。计划到2022年,转移转化成果30项以上,突破关键技术5项以上,共建企业联合研发中心10家。
嘉庚创新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周涵韬:所谓“新基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提高高技术的产业,为他们来赋能,促进整个国家经济建设,嘉庚实验室整体的做法,也是按照这样来做。
下一步,我市还将重点推动生物技术、海洋科学等创新实验室筹建工作,谋划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在厦设立分中心等,并搭建一批急需紧缺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我市科技创新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