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 读两岸》(一):悲情岁月 《八佰》背后的血与泪

两岸新新闻 2020-11-23 22:08:46

2020-11-23 22:08:46

  一个多世纪以来,电影一直是最重要也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带我们体验人世的悲欢、呵护我们的梦想,也延伸我们的思考。而经典的电影,更会记录下共同的时代记忆,为历史提供沉浸式回眸。从今天(11月23日)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看电影 读两岸》,通过电影艺术与历史的跨时空对话,重温两岸间的沧桑往事,也探寻通达明天的密码。

  今天的第一集《悲情岁月》,我们先去看刚刚热映的电影《八佰》。"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电影开头的这句话,出自鲁迅的《野草墓碣文》,悲壮的话语下,是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杀敌的家国情怀。而在台湾,取材于同一历史事件的电影《八百壮士》,同样传递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意。

  一河之隔,南岸歌舞升平,北岸战火纷飞,这是今年八月上映的电影《八佰》。杂乱纷繁的四行仓库、南腔北调的电影对白、摇晃紧张的镜头穿梭,若明若暗的光影构图,影片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回到淞沪会战中四行仓库保卫战的那片血肉生死地。

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进入最后阶段,由于防线失守,国民政府决定全线西撤,留下一个营进行掩护,坚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副馆长 蒋善勇:当时国际社会正好在开"九国公会",当时的国民政府也希望在国际上展示,我们中国军人能够抗战 愿意抗战的形象,能够引入更多国际势力对于中日之间进行干涉。

打一场"给国际社会看"的战斗,接到蒋介石这个特殊命令的,正是第524团团副谢晋元,他们的阵地,便是第88师师部所在的四行仓库,仓库的西边和北边都已被日军占领,南面隔苏州河与公共租界相望。

时任第88师第524团第2营1连1排少尉排长 杨养正:他们跟踪追击到四行仓库大门,我们很快地把敌人击退,上面的手榴弹,炮弹丢下来把他们打退,门关上,我们才进的四行仓库。

边打边退,10月26日深夜,谢晋元率领全部400多人进入了四行仓库,为迷惑日军,他们对外号称八百人。但实际上,他们多为湖北保安团的团员,年轻、缺乏作战经验,就这样的四百多人,要面对疯狂涌上的30万日军,大家心里都明白,此去,就是赴死。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副馆长 蒋善勇:进入四行仓库之后,谢晋元将军就要求当时这些四行孤军,每一位战士都给家里写一封家书,当时四行孤军的这些战士年龄都非常小,可能只有十七八岁,他们很多人从来没有给家里写过一封信。

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血和肉的代价。10月28日黎明前,狡猾的日军转换战略,偷偷接近仓库墙下,并用两块大钢板护住头顶和身体,妄图用炸药炸毁铁门和墙壁。千钧一发之际,年仅21岁的敢死队员陈树生身捆数枚手榴弹,从五楼纵身跃下,拉开导火索,与敌人同归于尽。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副馆长 蒋善勇:当时租界里面上海市民都在看,其实有很多上海市民亲眼目睹了陈树生跳下来的壮举,2015年 当时有个老作家叫沈寂,他就跟我们讲,当时我还年轻,我也在对岸看四行保卫战,我就亲眼看到有一个中国士兵,身上绑着手榴弹从楼上跳下来,把下面的日军给炸伤。

这是当年从苏州河对岸拍摄到的影像,中国军队的英勇,最终感染了租界地的人们,租界里的英国人作为中立方,劝四行孤军放弃抵抗,但得到的答复是,我们为中国而生,死不足惜。

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1连1排少尉排长 杨养正: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一寸山河一寸血,如今,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里,有一面英名墙,馆方历时五年,终于找到其中300多名孤军的姓名,而这样的搜寻工作,仍在继续……战火纷飞的岁月尘封了他们的名字,但孤军不孤,"八百壮士"奋勇杀敌的悲壮故事,从未被遗忘,两岸影人都努力通过电影,定格这段滚烫的历史,留住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民族记忆。

在台湾,同题材电影《八百壮士》曾于1975年首映,影片中,年仅22岁的林青霞饰演中国童子军杨惠敏,一上映便轰动一时,林青霞也凭借此片中的表演,夺得了第22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如今,依然有不少台湾民众慕名而来,到四行仓库缅怀历史,感叹今朝。

集美大学文学院影视研究中心主任 黄诗娴:两岸"八百"(壮士)题材的电影,其实在两岸或者说中国电影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两部电影,45年前台湾的《八百壮士》,它也是一个非常豪华的创作团队和阵容,这两部电影都是发挥了影响力,所以我们可以说对于这个题材的电影,两岸到目前为止经历了好几十年,还是非常能够建立起集体的情感和共鸣。

台湾抗日志士后代 丘秀芷:我觉得后人总是要做(拍摄抗战影片),即使做到抗战精神的百分之十都很好,因为今后,越来越后来的人,越不了解。

83年硝烟散去,四行仓库依然矗立苏州河边,累累弹孔,无声地诉说着400多名孤军血火熔炉的坚守。多少年来,"八百壮士"的事迹,始终受到两岸同胞的共同尊崇,在电影中,在课本中,英烈们为国尽忠、舍生取义的壮举,将被代代传扬。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