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教材循环从爱护书本开始

厦视直播室 2020-11-18 21:00:32

2020-11-18 21:00:32

18日的新闻头条我们来关注教材浪费的问题。“卖了一麻袋的书,最后只买得起一个麻袋。”“定价1000多元的书10多元就卖给了废品站。”网络上不时看到一些毕业生这样的留言。教材浪费严重的现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逢毕业季废品站总成“教材山”,几乎涵盖中小学所有科目教材。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教科书用量巨大,教材印制越来越高档,若不能循环利用,会造成极大浪费。

近日,有记者探访一再生资源公司车间,看到一座近两层楼高的“教材山”。这些教材以平均每斤0.5元的价格被回收,最后大部分送到造纸厂用于生产再生纸,但再生纸处理工序复杂,成本甚至高于原浆纸。

实际上,如此触目惊心的教材浪费见于各个教育阶段。作为一种阶段性学习材料,教材的留存率并不高。国家新闻出版署数据显示,近5年全国中小学课本及教学用书、大中专教材、业余教育课本及教学用书的零售数量,平均每年约28亿册,金额超200亿元。而这些教材若能循环使用一年,节约费用可援建约4万所希望小学。更令人遗憾的是,没有物尽其用的教材仅是印刷出版物浪费的冰山一角。从儿童绘本、学习卡片,到考试用书、专业手册,除去少量具备收藏价值的,大部分都属于消耗品,往往是被翻看过一遍就进了垃圾堆。

就教材来说,我国在十余年前就明确表示鼓励循环使用。只是,呼声落地的过程中,遭遇了这样那样的梗阻。一方面,在种类繁多的纸制品中分拣可二次利用的书本,前期人工成本过高、后期销售渠道太少,无法形成完整产业链;另一方面,对于教材是否会改版、旧书的卫生情况如何,家长和学生难免心存疑虑。而教材循环利用受阻的难题还在于庞大的“教材市场”,出售一本新书意味着较高的利润,可是哪怕是循环回收一页纸张都意味着更高的管理成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教材浪费现象依旧严重。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由国家免费发放,部分免费教材的循环使用已经在多个城市展开。目前采取教材循环使用的科目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体育、健康、科学、信息技术等,原因之一在于这些科目不需要学生做课堂记录,适合循环使用。

在辽宁省鞍山市钢都小学,同学们书夹里的《科学》《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四个科目教材,已不再是“个人物品”,而是各年级同学可以循环利用的“公共书籍”。“循环教材”不仅使同学们对厉行节约提高了认识,也培养了大家爱护书籍、尊重知识的良好习惯。

辽宁省鞍山市钢都小学校长 钱俊华:像有的班级会教给孩子们包书皮,并且在使用过程当中,不能乱涂乱画,有些班级还采取了把循环用书放在学校教室的指定位置。

学校在引导同学们爱护书籍的同时,还充分挖掘循环用书背后的意义,使“循环教材”成为不同年级间同学传递知识和爱心的纽带。

辽宁省鞍山市钢都小学校长 钱俊华:我们也建议孩子,可以留一些提示性的语言,让孩子在学到这个部分的时候,看到上一届孩子们在学到这个地方的体会,产生一些共鸣。

学校还针对“循环教材”的管理和利用制定了一系列办法,在实行书籍循环利用的同时保证学生的用书质量。

辽宁省钢都小学校长 钱俊华:由专人保管,每个学年结束之前,我们会通知各个班级,把书籍收上来,送到指定的位置,然后我们对书籍进行重新的消毒、包括筛检这样的处理,确保每个学年的孩子在使用这些书籍的时候,都能用到卫生、整洁和比较新的这样一些书本。

在武汉,这所名叫青翠苑的小学,从2018年就开始了教材的循环使用,目前音乐、美术、科学等十多个小学科使用的都是循环教材。

武汉市青翠苑学校三年级美术老师:这个书大家爱惜一点。

为了能物尽其用,老师们会定期整理教材,将一些破损的教材粘补好后投入使用,因为保管得当,部分教材一用就是好几年。

武汉市青翠苑学校老师:像这样掉页了的,我们会用订书机订起来,然后用粘胶粘一下,避免学生把手划到,学生们也很好,知道爱惜教材。

据了解,武汉市青翠苑学校共有学生340余名,从学校开始使用循环教材以来,所有的小学科都会要求在指定教室上课,教材预订量被大大的缩减。

武汉市青翠苑学校副校长 朱莉萍:你看每个班都在多功能室上课,这样每个年级不管有一个班,两个班、三个班都只需要一套教材。

两年来,学校的教材预定量已从原来的100%下降到35%,节省的费用达到4万多元,折合每生每年60余元。这些节省下来的教材费最后用来奖励学生们。

武汉市青翠苑学校副校长 朱莉萍:我们这个学校90%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有很多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孩子,我们会通过一些活动购买一些文具奖励给他们。

【新闻观察:教材循环从爱护书本开始】

教材如果能够循环使用,一年能够省下来200亿,这个事情不香吗?为什么教材回收,我们呼吁了很多年,好像一直没有推广起来,您觉得卡在哪里?

重复利用旧课本,初衷是好的,但在现实推广过程中阻力还是比较大的。我问了几所学校,主要的反映就是很多人爱在课本上涂涂画画,下一个孩子还怎么用,其次,图书传来传去,消毒工作能不能做到位。我觉得重点还是要提倡爱护书本的理念。我小的时候,在我父亲的教育下,课本是很神圣的,闻起来都是知识的味道,一拿到手就要用厚厚的牛皮纸包书皮,而且我父亲字写得很漂亮,在封面上重新写下语文邵琦的时候,我觉得那种仪式感是我至今难忘的,那种爱护书本的理念也是从小种在我心中的。所以,我觉得涂涂画画不该成为理由,教材收回首先还得靠学生自觉,当然也需要学校引导规范,你比如说,学校可不可以设置一个教材回收点,品相好的课本还可以给点钱作为鼓励。教材购置时也可以让学生选择是否使用回收的教材,或者直接提供给家庭贫困的同学使用。我们还可以向澳大利亚学习,他们的教材属于“公有制”,都是学校图书馆买的,学生是向图书馆借阅,那你更不能乱勾画。图书馆可以购置专业消毒设备,对教材及时杀菌,更有保障。

我们在推动教材循环使用上其实是有共识的,就是这个事情是好事,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让教材循环叫好又叫座呢?

教材难以循环,也是因为动了出版社的蛋糕。比如,我们很多人都会发现学校集中购置教材的价格,往往还比你自己网上买的贵,或者说有学生想买电子版,放在电子书上看,但是你有自选权吗?这些年因应教学改革,学生的课本经常变,人教版、语文版隔两年就修订,旧课本刚回收上来就不能再用了,配套的教辅书也要改,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现在我们推了全国统编教材,这也为教材循环创造了条件,但是咱们能不能一个版本多用几年呢?厉行节约,也需要出版社、学校、主管部门各方面的配合。

从侧面来看,浪费愈多,也意味着回收利用的潜力愈大。线下教材被当成草,而线上有人当宝。同样是二手教材,线上线下差别那么大,原因就在于线上能让教材回到有需要的人手中。这值得进一步挖掘市场。现在做线上销售二手书的多抓鱼,就很火。所以,想要让二手教材资源利用最大化,还需要构建一个覆盖面更广更深的共享平台,这里面也蕴藏着大商机。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