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界线模糊让家、校双方压力大
家长断然退群引起关注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校共育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家长群也成为联系老师和家长的纽带。可是近日,江苏一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却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结果引起大量家长的共鸣,当然也引发不少争议。那么这位家长为何要退群呢?背后折射出哪些矛盾和问题,来看记者调查。
江苏某家长: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你们上课不用心教,下课叫我帮忙批改作业,那我要你们干什么?
视频中,江苏这位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是推卸责任。而也有家长感觉,孩子的作业越来越依赖自己了。其实,有类似想法的家长,并不是少数。
北京某小学家长 王女士:老师留的作业,应该让孩子能够独立完成,不该让家长承担这些责任,我工作也挺忙的,整天弄这些实在力不从心。
一位中学老师认为,让家长批改作业混淆了双方的责任。
北京某中学 李老师:我们批改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来反思我们在教学当中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项工作抛给了这个家长,我觉得是非常不妥的。
不仅是批改作业,在很多方面,这种从校园到家庭的责任转移,已经相当普遍。近日,浙江一所学校为了迎接检查进行大扫除,要求家长自愿参加。一位家长因没看到群通知,被老师批评。类似情况很多家长也有反映。
北京某小学生家长:课后三点半,不参加兴趣班的孩子等家长5点来接,老师把这些孩子集中起来,让家长排班轮流到学校去看孩子。
原本,家长群是为了方便老师和家长间的沟通,但有的却演变为“夸夸群”。家长们为了替孩子在老师面前博得好印象,开启称赞、感恩模式,甚至会出现“争宠”。
北京某小学生家长 王女士:老师开完家长会,让家长把收获和感想发到群里,家长肯定都会配合老师,夸赞老师,为了攀比,有些肉麻的话也会说出来。
家长群产生的种种矛盾表明,“家校共育”的责任边界亟待厘清。2019年,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委员提案时明确提出,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不得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今年10月,太原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等。早在2018年,重庆市教委也曾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明确规定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2019年3月,山东也曾严禁教师布置不批改或让家长代为批改作业。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认为,只有明确家校双方的行事边界,担负起各自责任,不缺位、不越位,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高书国:教育部正在制定有关的政策,或者说规则,包括这个家长的行为规范,教师的行为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所以在这种新的事物产生过程当中,伴随这些矛盾,我们应该在不断解决问题和矛盾当中引导家长,引导教师正确地来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共同来培养我们的孩子。
新闻观察:界线模糊让家、校双方压力大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是刘宁婕。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家长“怒退家长群”呢?
这个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热议之后,还引发了一个热搜:“成年人的四大恐惧”是什么?答案是“家长群聊”、“起床铃声”、“结婚请帖”和“修改意见”。字面上看,好像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但其实成年人的崩溃并非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一寸一寸压力的堆积,带来的最后的爆发。就像这位学生家长,他为什么要怒退家长群,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不满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但实质上,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责任边界引发的问题。我相信这位家长一定不是第一次批改作业就怒而退群的,而是一次次拿起孩子的作业本时,对教育边界的无数次质疑和拷问,最终激发了这个举动。今天我们提倡“家校共育”,最实际的呈现可能就是“家长群”了,可是一方面,很多家长本身工作压力就很大,又不得不时时盯着“家长群”,身心俱疲;另一方面,班级里学生多,情况复杂,老师要频繁回应家长的询问和要求,就像每天有开不完的“家长会”,也是“心好累”。可以说,家长群变味儿,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家校共育”的关系没有理顺,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没有摆正。
那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家校共育”呢?
在孩子教育的这条路上,老师和家长是必然相遇的,而我们应该让这场相遇,成为一场充满了尊重和信任的邂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他们各有作用和职责,学校教育不应该让家庭代劳,同样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和老师,在这件事上双方都不能缺位,也不能越界,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取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