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第一集 领航
摆脱贫困,仓廪丰实,是人类数千年至今孜孜以求的永恒命题。2020年,中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厦门对口帮扶临夏州工作队第一任队长连坤明回到他饱含深情,并为之挥洒热血的这片土地。
陇中苦瘠甲天下,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古称“河州”,地处中国西北、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三区三州”之一。面朝黄土背朝天,这片8000多平方公里的沟壑塬峁上,200多万人、42个民族在挣扎着生存。
其中,海拔最高的东乡县,山大沟深,干旱少雨,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
2010年,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大战略中,厦门确定了与临夏州的对口帮扶关系。厦门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在5年的资金援助与多次实地考察走访后,2015年,厦门派出第一批工作队,带着资源,带着理念,带着一腔热血,开启厦门全面援临的征途。
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因为我们国家有几个方式,包括农场制这也是一种方式,那么农业合作社是一种方式,这个农业产业工人是要培养的。第一批厦门援临干部时任东乡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吴允梭:它就是一个黄土沟壑纵横的地貌,修个几公里的路,有可能下一场暴雨路又冲毁掉。因为它没有植被,水土流失特别严重。
第一批厦门援临干部时任永靖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 陈文语:那个条件真的是非常艰苦,交通也不方便,饮水也成问题,那边的农村使用的都是旱厕。
第一批厦门援临工作队队长 连坤明:有的干部是不能适应那个海拔,长期不能睡觉的,是靠吃安眠药,才能够解决问题的,三年多时间。
作为第一任领队,连坤明肩负重任。刚落地临夏时,他们要克服高原关、语言关、饮食关,但最难的,是情感上的隔阂与思想上的差异。
第一批厦门援临工作队队长,连坤明:他们也觉得说你们这些挂职干部反正从发达地区来了这里呢,也就是过渡一下,所以呢,也没有对我们寄予太大的期望,也没有对我们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反正就很平常的对待。因为我们厦门当时是怎么富起来的呢?是国家政策,让我们富起来的,那么现在国家政策要我们去帮扶西部地区,我们就应该尽我们所能,我们是带着厦门市委、市政府坚定的支持还有使命去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主动作为,有所作为,所以我们就是主动的,下到这个乡啊村啊这一级去。
治乱绳,不可急,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百姓迫切之需。工作队建立临时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和动力,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调研计划——“百村千户万人”计划。几个月时间,这批厦门援临的拓荒者,拖着水土不服的身体,走遍河州大地,拜访了一百多个村庄,一千户以上的贫困户,一万多个贫困人口,全面捕捉了一市七县的扶贫难点和需求。然后,来自厦门的生机开始生长,蔓延。
第一批厦门援临工作队队长,连坤明:我们就抓了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根本性脱贫最重要的东西,最关键的还是要抓教育,所以就开始给他们盖一些小学、幼儿园。第二个呢,就是修路,修通往村庄的道路。第三个呢,鼓励搞医疗。
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厦门援临人以百姓之心为心,建起一条条道路、一座座学校、一所所卫生院,真金白银,真心实意,真抓实干,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帮助。半年后,当一份援建总结报告递交到临夏州委州政府时,一切隔阂如冰消融,只剩感动。
第一批厦门援临工作队队长,连坤明:感觉到第一,我们厦门这些干部精神非常可嘉,真心实意想来这边帮他们脱贫攻坚做些事;第二呢,我们所做的事是真真正正能够帮到当地老百姓的。这个州委州政府就做出了一个向厦门挂职干部学习的决定,这个决定呢,就在当地日报的头版头条刊发。我们厦门帮扶临夏州这样的一个声势,很快就在全州打开了。
小心摸索,大胆尝试,以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千方百计增加百姓收入;看见农产品滞销,就将临夏特产推荐到厦门参加展销会,打开销售渠道;有感于西北的大好风光,就联络厦门文旅部门,组织旅行团到临夏旅游;知道村民不愿远走,就在农村推广炕头车间,在家中也能就业增收……厦门援临人的付出开始收获成果,2017年,在国家对东部13个城市进行对口帮扶成效考核时,厦门名列第一,往后连续多年考核均名列前茅,第一批援临干部也任满荣归,顺利破局。
邱武伟,2018年从连坤明手里接力,带领第二批工作队来到临夏。而留给他们的时间只剩两年多,2020年脱贫攻坚必须决胜,收官。
第二批厦门援临工作队队长 邱武伟: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大家都压力相当大,剩下的这些工作重点,未脱贫的这种贫困户都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的人。
不只是攻坚,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让扶贫形成规范,可以快速复制、遍地开花,又可持续,不会返贫。时间有限,援助的影响却必须长久而深远。
广河县康家集,一个依山面水的异地搬迁新村。崭新的居民楼,笔直的水泥路,扶贫车间里的工人说说笑笑,放学路上的孩童蹦蹦跳跳……这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完全看不出这里的人们曾经戴着“贫困”的帽子长达20年。
第二批厦门援临工作队队长 邱武伟:群众们从自然条件比较不好的山上迁居下来,他们搬下来以后怎么继续脱贫呢?我们就在村子的周边来建扶贫车间、建学校、建卫生室,让他们能够就近上班、看病、上学。
在村落周边配套建党群活动中心以凝心,建车间以就业,建学校以就学,建卫生室以就医,建牛羊养殖场、光伏发电站以增收,由此形成自行运转、良性循环的生产与生活场。
在厦门援临人的探索中,一个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础、以产业建设为主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帮扶“厦门模式”逐渐成型,实现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单一到系统的重大转变,真正让临夏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精准扶贫,党建引领。十载援临路,奋斗在前的是一批批援临人忘我的接力,一个个共产党员奔忙的身影;而在他们身后,是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是厦门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倾心相助和情深意长。
第二批厦门援临工作队队长 邱武伟:这个过程当中这有苦、有乐、有泪、有汗水,应该说是我们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一种信念,跟一种使命感来激励着大家来做这些事情。
在河州花儿悠远的歌声中,陇原大地注入了“厦门力量”,谱写了“厦门模式”,增添了“厦门色彩”,汇聚了“厦门精神”。那些来自大海的人们,肩负使命,心萦梦想,领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