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个人信息保护法捍卫你我信息安全

厦视直播室 2020-10-18 21:36:53

2020-10-18 21:36:53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公民个人隐私的边界也频频遭遇挑战。近日,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首次亮相。草案从确立以“告知——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处理系列规则、严格限制处理敏感个人信息、明确国家机关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义务等方面,全面加强了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看点一:法律适用范围更明确】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相当于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359万款,网站数量468万个。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已经极为广泛。那么,何谓个人信息?此次的法律草案对此作出界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活动。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孙宪忠:执行个人信息法是很必要的,从法学的角度来讲,它既可能涉及财产权利,又涉及人身权利,在个人信息定义这个方面做出规定,非常有价值,它吸收了以前法律的一些优点,但是它更加强化个人信息的特征。

【看点二:收集用户大数据要先取得用户同意】

用户在网上搜索过一个商品后,就会接着收到无数同类商品的广告推送;购买了网站VIP会员后,平台突然变更规则,要购买“VVIP会员”才能享受全部会员权利……此类侵犯用户权益的现象,让网友“吐槽”声不绝。对此,草案确立了以“告知—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即: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取得个人同意,并且个人有权撤回同意;重要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重新取得个人同意;不得以个人不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针对一些平台利用用户大数据推送个性化广告,草案强调,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进行商业营销、信息推送,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孙宪忠表示,信息的核心环节就是告知,草案确立以“告知——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十分必要。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孙宪忠:把个人信息的告知,作为个人信息保护法中间的核心制度点或者说基础 这个是非常非常准确的,个人信息的收集经常是合法的,即使你是合法的,他愿意不愿意把这个信息告知给别人,必须要由当事人自己去判断。

【看点三:处理敏感信息限制更严格 国家机关保护义务更明确】

此外,草案还设立专节对处理敏感个人信息作出严格限制。根据草案,敏感个人信息包括种族、民族、宗教信仰、个人生物特征、医疗健康、金融账户、个人行踪等。个人信息处理者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的情形下,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并且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或者书面同意。

国家机关为履行法定职责处理个人信息,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不得超出履行法定职责所必需的范围和限度。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数据应用对联防联控和复工复产提供有力支持,为此,草案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紧急情况下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作为处理个人信息的合法情形之一,并强调,在上述情形下处理个人信息,也必须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

【新闻观察:个人信息保护法捍卫你我信息安全】

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重大课题,我们在新闻观察节目中也多次提及。近日,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终于“揭开面纱”,是不是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随着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人们越来越享受信息化带来的种种便利,但也要面对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带来的或大或小的烦恼。 近年来,虽然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法律制度逐步建立,但仍然难以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为此,制定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专门法律的呼声也不绝于耳。现在,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终于亮相了,尽管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周期,不过也算是“水到渠成”。毕竟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如何处理好保护个人信息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立法过程中不断平衡,也需要时间去摸索其中的规律,积累科学的经验。我们相信,这部个人信息保护法一经审议通过,将为个人信息保护形成更加完备的制度,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除了我们新闻中提到的,你认为草案中还有什么亮点值得关注?

个人信息不安全,微观到个人是很小的一点侵害,在全社会范围合起来都会造成很大的问题,因此要提高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所以,草案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行为设置了严格的法律责任,提高了违法成本,可处5000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罚款,加大了对相关企业违法行为的威慑力。不仅如此,草案相关规定与民法典、刑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相衔接,形成了民事、行政、刑事三层次的法律责任配置。比如,在法律责任中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种立法技巧避免了重复立法,实现法与法之间的高效衔接,形成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顶层法律设计。这也是对广大网民呼声和期待的一个有力回应,也有利于维护网络空间良好生态。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