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打造“全链条”的产业扶贫思路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厦门力量:十年帮扶 厦门助临夏53万人脱贫
今天(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二十八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厦门,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中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样本,连续三年年度考核获得“好”的等次,并排名前列,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厦门力量。厦门对口帮扶甘肃省临夏州已有十个年头,推动了1100多个援建项目,带动53.07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2.5%下降到1.78%。
2018年11月,占地1250平方米的吉美包袋扶贫工厂在临夏州和政县建成,160多名围着孩子、锅台转,靠着丈夫过日子的家庭妇女摇身一变,成为了打卡上班的“企业员工”。
临夏州和政县吉美包袋扶贫工厂员工 安绪霞:以前跟着老公在外边工地打工,去年我家孩子生病了,去外地的话家里都照顾不上,自从这个工厂开了以后,我就来了这个工厂,刚来的时候工资是1800元,之后我慢慢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3700元的工资。
产业扶贫是厦门对口帮扶临夏州的最大特色亮点,我市始终坚持以发展工业吸纳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产业扶贫方向。像这样的扶贫车间,厦门已累计援建223家,吸纳了5346名贫困人口就业。吉美包袋、厦琳鞋业、甘肃拓奇、中达电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符合当地实际、效果好的扶贫企业在临夏培育发展起来,增强了脱贫“造血”功能。目前通过我市引进在临夏州注册的企业已有57家,实际到资6.2亿元。
“稳定吃水、顿顿有水”是临夏州永靖县西部山区群众多年以来的诉求。家住小岭乡大路村的村民马有成今年76岁,自2019年7月西山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后,他们家稳定吃水已不成问题。
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小岭乡大路村村民 马有成:原来我们这里吃的是泉水,去提桶水得要两个小时,现在有了自来水,别说家里有水,每个房间都通了水,龙头一开就有水,这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这个工程是厦门援建项目,投入2800多万元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保障了西山群众的饮水问题。投资5147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的积石山县光伏扶贫电站,则通过结转光伏扶贫发电收入,让9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共受益达3200多万元。资金的保障,让对口帮扶项目更加精准高效。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市把人才交流作为扶贫扶智的重要抓手,2015年以来,39名挂职干部、791名专业技术人才赴临夏开展帮扶工作,帮助培训了3.3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2019年厦门援临支医队队员、东乡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 付华:我刚来急诊科后发现这边年轻医务人员非常多,所以通过自身的经验传帮带,帮扶使他们的理论水平还有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一个很好的提高。
全面小康,决胜在合力。如今,厦临帮扶已经形成了“两地四级联动”全面对接、无缝衔接的携手奔小康的新格局。“厦门元素”在临夏州大地星罗棋布、家喻户晓。
同心阔步小康路(一):“干沙滩”变“金沙滩”
从今天起,我台还将推出系列报道《同心阔步小康路》,带您走进厦门市对口扶贫协作、对口援助的宁夏、西藏、甘肃等地区,展现当地改天换地的发展以及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累累硕果,学习“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首先我们来看宁夏篇。20多年来,福建和宁夏大胆探索扶贫新路,成为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成功范例,书写了人类减贫史的奇迹。今天第一集,我们先来看看厦门参与对口帮扶的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这个因扶贫而生,为脱贫而建的移民小镇,牢牢抓住增强“造血”能力这一关键,发展葡萄酒特色产业,把曾经“地里不长草,风吹沙粒跑”的干沙滩变成了绿树成荫、百姓富裕的“金沙滩”。
清晨六点,坐着班车,闽宁镇原隆村的村民们又来到葡萄园开始一天的劳作。这些从宁夏最贫困山区整村搬迁过来的新移民们亲眼见证了曾经草都不长的土地,酿出了美酒。
闽宁镇原隆村村民 徐立明:工资高了待遇好了,现在一个月能挣到5000块钱。
六年前,赵焕和妻子还在固原靠种地为生,遇上“旱收”,还会吃不饱肚子。现在镇里分的土地流转给葡萄园,夫妻二人再来葡萄园上班,收入稳定,还盖起了新房。
闽宁镇原隆村村民 赵焕:(现在幸福吗?)幸福,现在可以,好得很。
把这片曾经的戈壁滩变成绿洲的,就是来自福建的陈德启。2007年,陈德启作为闽商代表来宁夏考察,风吹日晒的荒地,是他眼中的种酿酒葡萄的黄金地带,日照充足、温差大,土壤透气性强,从未开垦,他只花了15分钟就做出了决定:买下十万亩荒地,种葡萄!
援宁闽商 陈德启:我们来规划整地的(时候)全是搭帐篷,我在那泡面都吃了一个多月,然后彩钢房搭好了才有灶才有的吃,水都要拉来的,后来打井打了260米的井才有水,然后就是协调政府拉电,然后修路,是这样的,一步一步做起来。
地不平,就整;没有路,就修,陈德启的葡萄园一切从零开始。从兴修水利、开沟到施肥、种植,直到2015年,陈德启才迎来第一次葡萄收成。这五年,他的酒庄在国际比赛中屡获大奖,葡萄酒年产量也稳定在了1800吨、近240万瓶。
援宁闽商 陈德启:这里少了一寸土我都知道,树怎么种,葡萄怎么种,都是我教他们(工人)的。如果10万亩种完,我这边要用1万人,感觉就是很开心。
在贺兰山脚下,葡萄酒产业不仅带动了闽宁镇的就业,还为当地生态带来保护屏障。小镇里的葡萄酒酿出了国际范儿,闽宁镇也把葡萄酒变成了小镇的特色招牌。
闽宁镇立兰酒庄总经理 邵青松:葡萄酒需要更多产业的聚集,现在葡萄酒小镇产业链越来越全,不但有一产二产还有三产,希望更多的我们福建商人能在这个地方去投资,来完善我们的产业链,提高我们这个产业其它的一个附加值。
邵青松的想法,随着闽宁镇葡萄酒特色小镇的加快发展,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厦门国企建发集团参与建设的闽宁会议中心6月刚投入运营,已经成为了闽宁镇的地标性建筑。这里定位为“东西协作干部培训中心”,全部员工都从闽宁镇当地招聘,也把厦门的服务理念带给了更多的村民。各种高端葡萄酒产业推介会在这里轮番上演,在高档酒店品一品红酒,成为了村民们的新时尚。
引进中国酒协会葡萄酒培训中心、入驻宁夏葡萄酒局、打造80多家酒庄汇集的红酒一条街,如今的闽宁镇已经构建起种植、酿造、展示、销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葡萄酒特色产业链,这里的美酒也摆上了30多个国家的餐桌。由葡萄串起的“造血”产业,满载着小镇的梦想,让曾经荒芜的戈壁滩焕发出新生机。
新闻观察:打造“全链条”的产业扶贫思路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是刘宁婕。厦门在摆脱贫困这个艰巨的任务中提交了一份亮眼的样本,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厦门力量,你认为我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厦门的成功样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秉持了“全链条式”的产业扶贫思路。不仅是給钱、給项目、给技术,我们是充分发挥了“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力量参与”的作用,将生产链、供应链和渠道链整合,从生产到销售,实现了多个全链条的产业项目。这样做不仅是当下能脱贫、中期保得住,而且是长期能致富。
另外,我们说扶贫先扶志。扶贫,最怕的就是把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扶没了”。所以厦门的扶贫工作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通过机制的创新,来激活和调动扶贫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给当地的妇女开办学堂,为她们传授生产技术、科学、法律知识等等,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普及知识,更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它引导贫困群众自发地思考,主动地去改变生活,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长久的动力。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展示了中国去年脱贫攻坚的“成绩单”,我们的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那么接下来,我们的脱贫攻坚任务将进入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眼下,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决胜的最后冲刺阶段,接下来,全国也将从住房方面、交通建设、医保扶贫、教育扶贫等多个方面入手,来赢取最后的胜利。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作为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的国家,交出亮眼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