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中秋习俗,你知多少?

海西晨报 2020-09-28 09:50:37

2020-09-28 09:50:37

再过几天就是传统中秋佳节了。中秋节,又称为“八月节”“团圆节”。在我国,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而在闽南地区,过中秋也有着独特的风俗。

日前,记者采访了闽南文化专家,带您走近“古早味”的厦门中秋。

拜月听香:

“求解”心事祈求好运

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厦门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许晓春说,厦门人历来十分重视中秋节,而且习俗颇有地方特色,其中就有“拜月”“听香”。


在老厦门人的印象中,农历八月十五是太阴星君的圣诞,他们延续古人对天象的崇拜,这一天要设祭拜月。而有心事者,便借着月亮当空高挂之际,向其求得“方向”——这一举,即为听香。

听香,可于家中拜月后进行,也可找供奉阳神的公庙问卜。焚香祷告,然后掷信杯,得到“应允”,就可以听香了。

蒸番薯芋:

吃“包金包银”护子护孙

除了拜月、听香外,老厦门人的中秋,必不可少的还有蒸番薯和芋头。

清道光《厦门志》里就有相应的记载,“中秋,街市乡村演戏,祀土地之神,与二月同,春祈而秋报也。夜荐月饼、芋魁祀神及先,亲友相馈遗”。

老厦门的俗语里,也有“八月十五,番薯芋”一说,其含义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时,人们要用刚收获的番薯、芋头等祭祀神灵。番薯和芋头,在中秋前后成熟,是当季食材。金黄色的番薯、白色的芋头,被闽南人寓为“包金包银”,吃它们有“护子护孙”之效。

在闽南语里,芋头与“护”谐音;方言谚语中有“食米粉芋,有好头路(工作出路)”的说法。另外,芋头往往是一颗“芋母”就能种出一窝的“芋子”,人常言“芋子芋孙”,谐音“护子护孙”。

吃月饼:

多元流派丰富市民选择

提到过中秋,不得不说的,就是吃月饼了。许晓春告诉记者,在厦门,早年市面上供应的中秋糕饼种类就十分丰富,有中饼、广东饼、水晶饼、饼干会饼,以及白蛋糕、煎蛋糕等。

根据1932年《厦门工商业大观》和1931年《厦门指南》的统计资料显示,上世纪30年代初,厦门专营糕饼业的商号(有自制能力)有七十余家,其中分为西饼、糕饼、饼干、糕品、糕粉、糖饼、北饼等分类,社交茶叙常用西饼,礼饼喜糖则为婚事所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地的“鼓浪屿”“华联”“侨利”“黄则和”“优思麦”以及“鹭江”“东海”“厦门宾馆”“福联”“悦华”等老牌饼家和星级酒店都会适时推出丰富多彩的月饼,广式、潮式、苏式等各种流派异彩纷呈。

如今,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食品制造业的进步,厦门的月饼市场品类更加丰富多样。

博饼:

家人欢聚一堂一试手气

在中秋佳节,厦门人除了吃月饼、赏明月之外,最受欢迎的当然是中秋博饼文化。“中秋博饼”还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人士表示,“中秋博饼”起源于厦门,在明末清初厦门岛已有中秋博月饼的习俗,后流传于漳州的龙海、泉州的安海等地。它把中秋月饼改良成为按科举级别制成的一整套会饼,同时结合古代博弈游戏的《骰子选格》和明代中期江南流行的“状元筹”游戏法则,通过掷六个骰子的方式,博得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共六个等次,获取大小不等的月饼,是一项游戏法则公平、简单、有趣,带有竞技游戏性质的民俗娱乐活动。

据许晓春介绍,过去老厦门人博饼用的一般都是用传统会饼。而会饼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饼汇聚而成,一套会饼计有:状元饼1个、对堂(榜眼)饼2个、三红(探花)饼4个、四进(进士)饼8个、二举(举人)饼16个、一秀(秀才)饼32个。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会饼”不再只是月饼,更多是由实用物品组合而成的。不过,传统的老厦门家庭还是喜欢用“会饼”。据悉,“黄则和”等老字号店家,每年中秋都会推出盒装“会饼”,一家子欢聚一堂围桌博饼,其乐融融。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