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亮岛爷爷”的海峡考古情
海洋文化考古工作一直是闽台学界考古重点,考古发现证据,早在数万年前,古人类就通过“东山陆桥”进入台湾岛,台湾史前文化根植于大陆。闽台考古学者历经多年考古调查和研究攻关,日前首次通过古基因组数据确认,福建及毗邻地区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相关人群,是南岛语系人群的祖先来源,今天的两岸连连看,我们就透过两岸考古学者的联系,走进这个考古故事。
盛夏时节,台湾考古学者陈仲玉来到马祖民俗文物馆,从事一甲子考古工作的他,对于这里感触颇深,因为馆里陈列的考古遗物,很多都与他有关。
台湾考古学者 陈仲玉:原来在岛上这是一条大路,这是一个墙,可见原来它有两公尺的高度。开路的时候,它被切下来。
在台湾海峡靠近福州市连江县的马祖列岛中,有一个面积仅有0.35平方公里的小岛屿,名曰“亮岛”。陈仲玉回忆,2011年他带着团队在亮岛挖掘出距今七八千年的两具人类骨骸,被命名为“亮岛人”。
台湾考古学者 陈仲玉:这个人骨虽然是复制品,但是它的真实性很可靠。因为它是用3D扫描,它的(还原)完整性达到百分之八九十。
通过当时的古DNA提取分析报告推断,“亮岛人”的母系血源与现在的台湾地区南岛语族最为接近,而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尤其福建,可能是近1万年以来,原南岛语族的祖居地之一。因此,他们推论“亮岛人”必须到福建来“寻根问祖”。
台湾考古学者 陈仲玉:原来我们知道台湾的南岛语族,几乎很多人说母地都在台湾,说是从台湾出去的,但是南岛语族不可能土生土长在台湾,他也是从外面进去的。那时候我们就猜想,应该他最近从大陆福建、浙江、广东进来的,因为这个发现受重视,所以我们和大陆交流就很多。
2012年起,陈仲玉在两岸不断辗转,与大陆考古学者、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对南岛语族议题进行深究,在这期间,福建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也位列其中。
台湾考古学者 陈仲玉:我们老早就是好朋友,大概三十几年前,我就和他有紧密的联系。因为我祖籍福州人,回老家我们就去看他们的出土物、看遗址。
现场:这里就是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从2009年到2011年,我在这里组织了考古发掘。
范雪春所说的奇和洞,位于福建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东4公里处,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宽敞,2008年被挖掘前,这里只是个小乡村里不起眼的洞穴,然而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与之后陈仲玉的"亮岛人"研究发现,存在着某种关联。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 范雪春:这个地方就是我们2号探坑,非常重要的一个发现的地方,发现了三具人的遗骸,其中2号人骨就是在这个地方发现的。
范雪春口中的2号人骨,是距今约8400年前的成年女性颅骨,如今被陈列在龙岩市博物馆中,是三具遗骸中唯一一具保留了古基因的颅骨。
福建龙岩市博物馆馆长 吴锡超:2011年1月3日16点50分,真正出土了一具成人头盖骨,后来我们把它取出以后,很快就送到北京。经过专家鉴定和仪器分析,确定时间为距今大约8400年前。
奇和洞遗址的发现填补了福建乃至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空白,保留了从1.7万年前到7000年前人类生活进步的遗存,具有完整的文化序列,更为探索整个南岛语族的起源增加了详实的研究资料。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 范雪春:通过我们考古的发现,当时南岛语族往台湾迁徙的时候,应该来说,全球的海平面是最高的,也就是比现在还更高。人类本来去台湾,应该是海平面最低的时候去最容易,但是南岛语族去的时候海平面最高。怎么过去的?肯定是船。
带着众多学术疑问,陈仲玉与范雪春等两岸考古学者自2012年起,组成团队对南岛语族考古议题进行研究攻关。八年后,两岸考古学者首次通过古基因组数据确认,南岛语系人群,也就是现今主要生活在中国台湾岛及太平洋岛屿等地人群,他们的祖先是福建及毗邻地区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相关人群。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这也意味着国际学术界对这一研究成果的肯定。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 范雪春:应该来讲我们可以确定,福建是南岛语族的起源地毫无问题。我们奇和洞以及亮岛,包括闽江下游的古人类,跟台湾地区的阿美族、泰雅族DNA的相似度非常高。这就可以证明,阿美族跟泰雅族这些的祖先,是来源于福建的,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台湾考古学者 陈仲玉:自古以来,我的看法就是,在中国沿海一定有海洋民族在活动,尤其是从12000年前的阶段,活动比较强的是南边、华南以南这些地方。
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陈仲玉站在马祖列岛,遥望自己的家乡福州,历经一甲子的考古研究,他与范雪春等大陆考古学者的合作,可以说是从“独自探索”到“水乳交融”,两岸考古工作者交流呈现频繁和多元的趋势,也为中华民族海洋考古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