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特别报道:潮起鹭江唱大风

厦门网 2020-09-01 11:03:26

2020-09-01 11:03:26

厦门经济特区设立40年来,跑出特区发展的“厦门速度”,取得了辉煌成就。图为充满生机活力的鹭江两岸。(黄嵘 航拍器摄)

编者按

198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特区范围从最初的湖里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的131平方公里,再到全市的1699平方公里……

40年来,厦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胆实践、大胆突破,跑出特区发展的“厦门速度”,地处海防前线的海岛小城华丽转身,蜕变为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习近平同志在这片充满激情的热土,与广大经济特区建设者并肩奋斗,高瞻远瞩为厦门擘画了永续发展蓝图。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秉承习近平同志倡导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清晰的路径梯次展开、深度推进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40年砥砺奋进;40年勇立潮头。40年来,厦门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下了一次次“厦门第一”,创造了一个个“厦门样本”。

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特稿,展现厦门特区40年发展经验,探寻厦门特区40年蝶变密码,回眸厦门特区40年辉煌成就。

40年前,神州大地,风起潮涌。

一种新型城市,伴随一场伟大试验亮相了,它的名字叫“经济特区”。

历史,选择了厦门。作为中国首批四大经济特区之一,这座英雄城义无反顾担起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探索道路、引领先行的使命。

“经济特区的任务就是改革,经济特区应改革而生,我们要承担起这个责任。”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了一系列开创性改革举措,并一次次向特区建设者们讲述改革的要义,为这片热土持续注入改革创新的基因。

大潮起东海。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特区建设者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掀起了打破框框套套的巨浪,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改革探索、创新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大刀阔斧全面深化改革,从“改革试验田”到发挥窗口作用,为全国贡献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经验” “厦门方案”。

40年间,厦门经济特区始终走在社会变革最前沿,改革图新探索制度性的转变,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破冰蹚路,彰显出“厦门智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40年来,这座闭塞落后的海防岛城华丽转身,实现了历史性、根本性、全方位的跨越,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赞誉的“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乘风破浪再出发,厦门,正用无穷期的探索,抒写无止境的改革实践。

为改革开放冲锋探路

风云激荡,40年于厦门,是一部自我革新的改革史。厦门经济特区,创业伊始,遭遇一个个棘手问题,千头万绪,百业待兴。

没有经验,没有答案,特区的使命,就是要冲锋探路,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来”。

在全国率先出台税利分流措施,推动“放水养鱼”政策,激活许多身处困境的国企;在全国率先实行大部委制,简化企业审批、放权给企业;在全国首次提出“小政府、大社会”原则,建立精简、高效、廉洁、团结的政府;在全国率先建立经济特区金融体系,率先借外债搞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特区初创时,习近平同志在厦门主导推动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成为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成为激荡起特区建设者斗志的最活跃的改革因子。

厦门,发起一次次冲击,以刀刃向内的决绝、壮士断腕的勇气,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之剑直指旧体制的防护、指向自我的革新。

在全国第一个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建成机场;在全国率先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率先取消粮食统派购制度,放开农副产品水产品价格;率先开放市场,取消计划供应;率先引进国外资本、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在全国最早推出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全国首创保障房建设管理与立法……

改革攻坚,愈难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更是毅然承担起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多规合一”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率先实现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到自贸试验区的迭代升级,推进自贸片区改革,国内首创93项制度创新;率先实践“多规合一”,形成厦门模式在全国推广、复制;率先实行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试点;全国首创以“三师共管”为核心的慢病管理、分级诊疗和智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在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中大胆创新,“厦门经验”得以全国推广;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走出金融与经济相促进的发展之路,形成全国金融改革的“厦门样本”……

人到半山路更陡,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旧俗与习惯的挑战和超越,更需要敢于承受新旧体制胶着、摩擦、碰撞的阵痛,需要有敢于第一次吃螃蟹的壮举。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者深知“改革不停顿”,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吹响啃硬骨头、蹚深水区的号角,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要创新探索中率先争当试水者。

一路领跑实现发展高素质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40年来,厦门一路拼、一路闯、一路领跑,在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追风踏浪,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也以特区发展的“厦门速度”,撬动了城市命运轨线的改变。

经济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7%和19.4%,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26.8%,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居全国前列——这座城,实现经济发展高素质。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67.1%,服务业占GDP比重近60%,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国居前,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平板显示、软件信息、旅游会展、航运物流等8条产业链群产值超千亿——这座城,实现产业结构高端化。

全市R&D投入占GDP比重3.2%,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福建省一半,拥有各级重点实验室14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8家,众创空间225家——这座城,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实施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倍增发展行动,培育“三高”企业250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28家,占全省总量40%,瞪羚企业6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79家,3家本土企业入选世界500强——这座城,新动能蓬勃生长。

2019年,厦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9%,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标准;GDP密度、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等指标国内领先——这座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大步前行。

创新驱动融入城市血脉。全球每100枚LED球泡灯中,就有30枚由厦门制造。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世界第三支、国内第一支宫颈癌疫苗,世界上第一支获准正式用于临床的神经生长因子,均出自厦门。从模仿到创新、由制造到创造,改革创新催化无穷生机。

今日之厦门,已成中国重大改革先行政策密度最高、力度最大、措施最集中、效果最突出的系统集成地之一,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两岸融合发展的第一家园、全国最高等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重点建设的四大国际航运中心之一、中国营商环境最佳城市之一。

今日之厦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城市建设水平、对外开放层次等,均位居全国前列。厦门天翻地覆的沧桑巨变,成为这场中国发起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浩大、气势雄伟的现代化事业征程中的生动注解。

再创经济特区新优势新辉煌

没有好走的路、没有好蹚的河。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总会有难关拦路。

40年来,厦门一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用一次次的改革创新,打破樊篱、突破禁区,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厦门特区建设者在闯关夺隘的关键时期再立潮头,激发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冲劲干劲,要在高质量发展中跑入全国“第一纵队”。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昌升履新厦门后,反复告诫广大党员干部,“推动厦门各项事业发展,一刻也等不得,一刻也慢不得,一刻也耽误不得。”要大力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再创经济特区新优势,“拼出厦门的位置、拼出厦门的速度、拼出厦门的天地”。

思想在进一步解放、观念在进一步革新、作风在进一步提升。处在换道超车关键期的厦门,主动对接国家、福建省改革任务,在新一轮挑战中应变求新,在实践中发展丰富。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全球经济的节奏。在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厦门不等不靠,逆风而行,准确把握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特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破解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当中的难点、堵点,相继打出政策“组合拳”,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有序有力地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

化危为机、危中寻机,继续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就在上个月,厦门再次按下营商环境优化“加速键”,推出181项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全面推广电子证照,惠民便企高频事项办件量超50%“全程网办”,具备条件的“秒批秒办”,办事时间再压缩,手续环节再精简,成本费用再降低。181项改革举措,均是刀刃向内发力。

鲲鹏超算中心一期正式上线,中远海运“5G智慧码头”等入选国家级示范项目,“厦门两岸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基地”正式获批,“新基建”全面铺开。优必选人工智能、海辰锂电池、京东数科融资担保等项目签约落地,浪潮产业园正式开园投产,仅用半年多就完成从签约到量产的全过程。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帧帧生机勃发的画面,重新涌现在厦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重新定格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

40年风云激荡,改革创新始终是厦门的根与魂。

风华正茂,40年后再出发。厦门必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再创厦门经济特区新辉煌。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