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溯源排查 建设安全生态水系
水在城中绕,城在水中兴。千年古城同安,流域面积占全域的96%,山青水绿已成为同安的一个标签。
▲同安区五显镇副镇长、副河长梁胜鑫(右)雨中巡河。
溪水波光粼粼,上有白鹭翻飞,沿岸芳草萋萋,亲水步道蜿蜒曲折与之相映成趣,三三两两的居民站在溪床上的架空平台休闲健身。这是记者昨日上午来到同安区东溪流域(五显湿地段)安全生态水系时看到的一幕。早年间东溪流域水生态环境恶劣,河道堵塞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
变化源于近几年同安区强化污水治理的溯源排查,加大城乡地下管网建设,加快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党员干部扎实推动区域水质不断优化,为群众带来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为富美同安高质量发展超越筑牢坚实的生态文明基础。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力度
“入河排口整治的溯源排查,没有捷径可走,得靠双脚去走。” 昨日下午,头戴草帽、汗水浸湿了后背的五显镇副镇长、副河长梁胜鑫刚刚巡查完河道回来,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忙着整理流域资料。办公室里挂着的五显镇东溪流域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的小红点,记录了他在溪流治理方面的努力与艰辛。
“一看、二闻、三翻找。”谈及溯源排查,梁胜鑫总结了七字真言。站在东溪(宋宅村段)一个入河排口附近,他纵身跳到排口岸边,俯身观察水流颜色,低头细嗅溪水味道,并仔细翻看周围草丛,查找排口上游管道走向。“这个排口水流清澈无异味,我们还要去上游查看。”于是,他又沿着排口溯源,走了七八公里,沿途巡查是否有偷排乱排的情况。
由于溯源中并没有大道直路,全程都要徒步,有时还需翻山入林、踩着泥泞前行,梁胜鑫的鞋子常常被磨破。有一次他在绕过一个养殖场的杂物堆查找污水管道时,踩到一根钉子,险些受伤。他拔下钉子,二话没说,继续排查。
“个别污染源隐藏很深,溯源排查要沉得住气、不能急躁。”8月初的一个中午,梁胜鑫在排查至四林村附近时,发现有乱排少量污水的现象。然而附近一间厂房的大门紧闭,并未发现有生产的痕迹。但梁胜鑫毫不气馁,带领镇环保站工作人员,等到晚上“杀了一个回马枪”,果然发现该厂房中暗藏着一个涉水小作坊,将生产的污水直接排放。于是,该小作坊被立即制止并接受处理。
“溯源排查就是给溪流做全面‘体检’,让污染‘病灶’无处遁形。”站在清澈的东溪溪畔,梁胜鑫掬一捧清凉溪水洗脸,继续前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强化入河排口整治的同时,同安区一方面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力度,在各村设立污水处理站,根据实际情况,或铺管到户,或污水截流,把污水集纳到污水处理站统一处理,变成清水排出再利用。同时,同安区还推动城区地下管网建设,完善城区污水治理体系。2020年计划新增市政污水管网不少于50公里。
落实一河一策一段一策治水理念
相对于梁胜鑫溯源排查对溪流的“全面体检”,同安区水利建设中心副主任林炎烽投身的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则更像是为同安东西溪等四大流域“梳妆打扮”。
水在城中绕,城在水中兴。看着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芳草野花相映成趣的安全生态水系,林炎烽告诉记者,建设安全生态水系,防洪安全是前提,核心是追求生态效益,实现行洪安全与生态修复有机统一。
治水观念转变后,工作方式也随之改变。林炎烽及其团队通过认真细致、不厌其烦地入户走访,大大改变村民传统的治水观念,去年下半年,在修建东溪安全水系店仔村段时,需要进行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但村民早已在河堤岸边种植上地瓜等作物,要让河道满足行洪要求,就要征用农田,刚开始村民不能理解,并不配合征用工作,林炎烽及其团队对村民进行耐心劝说:“防洪标准要达到50年一遇,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理与修复,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农田就会被淹,堤岸就会被冲毁,村庄容易发生内涝。”最终,在水利部门与国土部门的积极协调下,多部门联合办公,调和了用地问题,使安全生态水系顺利开工。
林炎烽及其团队对现场数据调查及民间收集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梳理、加工,最终贯彻落实了“一河一策、一段一策”的治水理念。
具体来说,西溪水系原生态景观丰富,卵石滩、生态岛、跌水堰坝、灌丛水植错落有致,建设时还原一整套会呼吸、能繁衍的生态系统。澳溪水系主打乡村特色,结合农村生产生活需要,量身改造,让溪水既能灌溉农田千亩,又串连起安乐塔、麒麟山等十几个景观节点,烘托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今澳溪乡村游渐成热点。
在实地考察摸索中,林炎烽及其团队发现东溪两侧有丰富的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创新性地总结出“以水为轴,辐射周边”“连点成线,画线成片”的规划思路,以东溪水系为轴线串起主城区多处湿地成珍珠串的带状景区。
如今的同安城区,生态水系连接起禹洲、五显、梵梅、古城四大湿地,面积约43万平方米,组成了同安最大的带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效果得以呈现。富美同安“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安全、生态”的轮廓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