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将建岛内急救分中心 织密“生命救护网”
3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人大代表视察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
视察组实地察看了殿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医疗急救中心,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汇报,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对于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视察组表示充分肯定,认为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健康厦门”建设大会精神,着力推动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构筑起保卫人民身体健康的长城。
视察组建议,要根据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和公共卫生实际需求,进一步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立足实际,补缺补漏,深化改革,构建多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形成区域分布合理的多层级应急物资保障网络。发挥中医“治未病”的养生保健作用,加强慢病健康管理体系建设。
建岛内急救分中心
集美盛光路的市医疗急救中心承担着全市范围的院前急救工作、各类突然事件的紧急救援。为了缩小急救半径,市医疗急救中心在全市设立了22个急救站点,87辆救护车分配到了各站点“蹲守”。
但视察组发现,就目前而言,22个急救站点,负责全市1600多平方公里、429万常住人口的院前急救,平均每个急救站点要服务77平方公里、19.5万人,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存在差距。
一位市人大代表直言,如果遭遇极端天气,四桥一隧封闭,岛内外急救力量难以相互支援。视察组建议,要合理规划布局岛内外急救分中心和站点,加快各区分中心的建设,进一步织密这张“生命救护网”。
对此,市政府表示,已有这方面的布局。为提升全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与处置能力,我市将设置一个独立的厦门市医疗急救岛内分中心。同时,建设独立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救护车停放消毒检修场所和独立的消毒隔离用房。该项目已获市政府专题会审议通过。
至少建9个P2实验室
按照国家相关部委核定的比例,我市到2020年,疾控人员应达到719人,但目前的编制数仅297人,缺口较大。市疾控中心现行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专业人员比例为3.1:3.8:3.1,高级职称占比偏少。视察组认为,编制和职数限制,一定程度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市政府表示,我市将适当增加市、区两级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参照省里标准,结合我市实际,调高市、区两级疾控中心高级职称岗位结构比例。同时,完善疾控部门内部分配机制,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切实发挥奖励性绩效的激励导向。
我市拟推动市疾控中心建设3个及以上标准化的P2实验室,各区疾控中心要建设至少1个P2实验室,能够开展细菌分离与鉴定,病原核酸、抗原、抗体检测,以及生化免疫、寄生虫检测,加强传染病检测能力。
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
明年年底前均新建改造发热门诊
我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现有发热门诊20家,各基层医疗机构因未达到“三区两通道”(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硬件设施要求,仅设置预检分诊门诊。
市政府表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将根据现有用地和医疗用房条件,按照发热门诊规范建设改造。二级以上医院原则上都要建立发热门诊,达不到要求的因地制宜进行提升改造或新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果因为客观条件实在难以达到改造要求的,按照基层发热哨点诊室方案规范建设。
力争到2021年年底前,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均新建改造完善发热门诊;2022年底前,全市3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业务用房完成平战结合改造,规范设置发热门诊或发热哨点诊室,添置传染病防控有关设施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