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打造美丽山西新名片
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我省视察,对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特别是汾河沿岸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省生态环境的巨变,是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生动的实践,也是山西抓环保就是抓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与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污水处理站来助力
7月21日中午,灵石县南关镇杏卜村村民李毅刚回到家,他的媳妇正端着菜盆洗菜。李毅刚就着自来水管抹了一把脸,水顺着管道流走了,媳妇洗菜做饭的水也通过管道流到了屋外,这两条管道联通的是屋外封闭的污水渠,水渠的终点是村里的污水处理站。
李毅刚边擦手边对记者说:“过去,村里污水到处流,又脏又臭。现在,不管是日常生活用水还是洗菜做饭的水,都顺着管道流到了污水处理站,街上不脏了,臭味也没了。”
针对汾河流域周边村庄仍然不能有效地处理生活污水、村民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影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现状,灵石县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要内容,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打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去年10月,对该县南关镇杏卜村原来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设备进行了提质升级,周边农村的污水不再流入汾河。
杏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施工负责人武亮元介绍:“现在,生活污水处理站处于试运行阶段,站里采用先进的活性炭过滤罐工艺,设计处理量为每天50吨。”该站在处理生活污水的过程中,先通过格栅井去除水中大的漂浮物,然后进入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的调节,经潜污泵调升至生物池内,通过微生物菌群去除有机物、脱氧除磷,再通过自流井进入生物反应模组进行深度处理。最后,利用多种介质过滤罐进一步降解污染物,污水经过高效处理后,各项指标均达到地表V类标准后排入汾河。
截至目前,灵石县已建成2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14座农村污水处理站和17个农村污水收集池,对灵石县生活污水形成径流的55个村庄,实现了生活污水应收尽收。
今年以来,我省继续推进汾河流域污水治理工作,加紧实施汾河沿线村庄污水处理站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
垃圾清理“一条龙”
盛夏时节,记者步入运城市稷山县化峪镇邢堡村,村头的垃圾桶格外显眼,村民张春凤告诉记者:“绿色的是可回收垃圾桶,黑色的是不可回收垃圾桶。”再看大街小巷,干净整齐。在张春凤的记忆中,以前可不是这样。从她记事起,村里家家户户的垃圾就都倒在各家门口,也不分什么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门口堆不下了,大家就倒到村头的沟里。
为了彻底改变村民人居生活环境,确保村容村貌,稷山县不断探索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各乡镇在辖区每个村庄按每40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成立了农村清扫保洁队伍,明确责任区和保洁标准,对村庄大街小巷、公共场所、周边道路等实行定时清扫,及时保洁。去年起,24对垃圾桶被放置到邢堡村的9条街巷边,保洁员也上岗到位。村里实行网格化管理,把整个村子划分为4个区域,每名保洁员负责1个区域的公共场地垃圾清扫保洁,以及100多户村民家门口的卫生清扫督促工作,实现垃圾不落地。
记者看到,村里收集垃圾,各乡镇中转站转运垃圾,最后所有生活垃圾被集中运至稷山县垃圾处理厂,进行分类、回收、填埋等。至此,一个完整的乡村垃圾处理流程就完成了。
稷山县实施“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运行方式,弥补了乡村生活垃圾治理短板,实现了城乡垃圾处置全覆盖。尤其是健全了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目标。
随着生态环境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从城市到乡村,百姓自觉维护身边良好环境蔚然成风。生态环境这个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来自生态环境领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张玉堂今年55岁,在静乐县负责林业工作已经整整15年,他相机里的一幅幅照片记录着这里的巨大变迁。他告诉记者:“以前,一些企业排污以及城镇生活污水造成汾河水质很不稳定,后来静乐县创建卫生城市、建设湿地公园、关停污染企业一系列‘硬举措’,让这里的水质保持在Ⅱ类优良标准。”
汾河静乐段有8条支流。静乐县的生活污水净化后就通过这8条支流汇入汾河。这个42公里生态廊道,也被称作“汾河之肾”。这里的水草种类多达231种,还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
增加湿地是汾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重要一环。为了做好生态修复,静乐县以集中连片、整流域推进的方式展开治理。像生态修复后的风神山流域,林草覆盖率高达92%,大量泥沙不再流进汾河,成为汾河流域生态植被修复的样板工程。如今,2000多亩的湿地正逐步让汾河上游的一泓清水源源向南流。
在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里,负责人徐文玉说:“衡量湿地生态环境到底好不好,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就是看水鸟多不多。我们目前统计到的鸟类有11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就栖息在这里。”说话间,他满脸自豪。
水好,生态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生存。
就在今年6月底,我省汾河流域13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V类及以上水质。其中,优良水质断面8个,同比增加2个。前半年,国家考核的58个地表水断面,实际监测57个(洗马庄断面断流未监测),优良水质断面35个,与上年同期相比,优良水质断面增加6个,劣V类水质断面减少16个。与年度考核目标相比,优良水质断面、劣V类水质断面均达到考核目标。
记者手记
汾河岸边,水清河晏,鱼翔浅底;太行吕梁,山茵如黛,绿荫似盖。如今,放眼三晋大地,蓝天越来越多,美景越来越多,百姓的赞誉越来越多,生态美成为美丽山西的新名片。
改变非一日之功,改变从量变到质变。治污、降尘、控车、控煤,一项项措施落地有声;铁腕治污、百日清零……一桩桩努力成果见效。
环境就是民生,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事关满足三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和美丽山西建设。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三晋大地不断深入人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逐项落地生根,天蓝地净、山清水秀的美丽家乡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