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第一时间》报道厦门火龙果形成产业链
央视《第一时间》7月29日报道厦门火龙果形成产业链,报道内容如下:
不仅要让一亩地产出更多的火龙果,在厦门翔安区新店镇大宅村的火龙果基地还从田间走了出来,形成了创新火龙果产业。一颗火龙果在这里有了更高的附加值。
总台央视记者 陈子淳:在村里,我们发现有很多像这样有闽南特色的红砖老厝。过去是村民自己的住处,现在经过重新的装潢也已经变身成了田间的家庭旅馆,还有餐厅。
厨师 蔡镇鸿:每天早上村民们新鲜采摘(火龙果花),送到我们这边来,白灼,加上我们秘制的酱料,还有火龙果馒头、火龙果沙拉,还有火龙果花炖老鸭。我们现在有火龙果12道村味。
游客:正常我们吃火龙果就是吃中间的肉,但是刚刚他们这个就是火龙果的叶子,就会觉得一方面是比较有新意,确实也出乎我们的想象。
红砖老厝改成家庭旅馆,农舍改造成了餐厅,田间小道也变成旅游步道。在引入国企+合作社+果农的模式后,大宅村全新开发的田园风光,让游客把更多的时间留在了村里。年轻人在家门口也都找到了工作,为传统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福建厦门香镜旅游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 蔡清文:把大宅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这些元素进行配置,做了一个样板出来,这个样板重点在于能够引领村民,参与到这样一个开发模式当中来,未来能够在家乡自己致富,能够通过青年返乡的情况,来参与到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中。
在新思路的带动下,大宅火龙果的销售方式不断创新,过去只靠采摘增加收入,只能做到采购商或者游客上门的果农,现在思路都开阔了起来。在村里的一个合作社展区,记者就看到了10多种火龙果的深加工产品。村民陈海云过去在副食品车间里工作,这几年,她把在工厂里学到的深加工技术引入到火龙果上,加工成果酒、果茶、果干、面食等副食品,不仅卖相好,销量也不错。
富美大宅火龙果专业合作社总经理 陈海云: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看到这么多小的因为长相不好所以不好卖,但是其实它的甜度、口感一样是很好吃的。只是因为它比较小,长得也不好看,所以价位卖不出去,通过我们合作社研发的二产,把它加工成火龙果酒、火龙果干片、火龙果茶,还有利用它的颜色添加在一些面点上面,通过二产把小果、裂果等外表不好看的果进行再利用,把它作为二产再加工出来,然后增加它的附加值,提高它的价格。
销售方式的多元化也减轻了受到疫情影响的火龙果销售市场。凭借高产量、高品质、高价值的产品,大宅村今年预计火龙果副食品加工收入可以达到近200万元。不仅如此,今年当地政府还计划升级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在田间开展创意集市、采摘节等活动,为农民增收提供政策扶持。
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镇长 王达:围绕增产跟增收的话,首先我们想办法怎么让每一亩火龙果地里产出更多火龙果,从增收方面,通过火龙果的加工,其次更重要的,短期比较快的奏效的是发展乡村旅游,在疫情期间化危为机,除了火龙果本身的销售和加工之外,增加了老百姓很大一块收入。
据介绍,在厦门翔安区还有12家像大宅村这样通过特色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龙头企业,主要的产品包括胡萝卜、马铃薯、葱蒜和白菜等,全区特色农业今年1-5月总产值已超过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