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奔小康的路上,苏州尽全力做到“一个也不能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爱暖桑榆 情寄夕阳
两荤一素一汤,劳模等群体免费,其他人花几元钱就能吃上一顿营养午餐……这是江苏省苏州市娄葑街道老人的幸福晚年生活。
“这点钱让我自己买菜、烧菜都不够。政府贴钱,给我们送上门这么可口的饭菜。全面小康,党和政府没把我们忘了!”家住东港怡家社区的独居老人瞿雪芳感慨道。
爱暖桑榆,情寄夕阳。
娄葑街道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挖起第一锹土的地方,在破解辖区内居家养老群体吃饭难等问题上,首创居家养老服务闭环模式,解决了老人们从吃饭难到心理关怀等一系列问题。
娄葑街道是苏州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苏州提出养老服务业要体现从托底保障基本生活照顾向以身体状况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照护转变,从体制内为主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转变,依托养老机构、社区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形成居家、社区、机构为一体的养老服务。
基层首创,吃好了才能兜住居家养老民生底线
早上7时30分,封颖已经到岗并换好工作服,在后厨等待蔬菜供货商到来。
封颖是娄葑街道爱心厨房的一名后勤兼出纳,做好每日菜品的清点、登记造册是她到岗后的第一项工作。
爱心厨房是娄葑街道筹建的全国首个居家养老服务闭环模式里的第一个项目。
娄葑街道现有23万常住人口,其中老年人口比例接近20%,高龄、失能、独居的老人不会做、做不好、吃得少、吃不好,是居家养老模式里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爱心厨房项目负责人赵泰告诉记者,经过前期社工、志愿者的摸排走访,爱心厨房确定了首批迫切需要参与助餐服务的老人名单,“只要符合条件,无论住得远近,都能享受到配餐服务”。
在名单上,记者看到,现阶段享受爱心助餐的老人有60位,其中包括10名省、市级劳模,根据助餐标准劳模免收餐费。赵泰告诉记者,爱心餐的伙食标准为每餐12元,除了符合免费条件的人员外,其余人员每餐只承担3元或者9元就能吃到两荤一素一汤的营养午餐。
餐费远低于成本价,只要爱心厨房运营就要赔钱,爱心助餐模式何以能坚持下去?
西邻苏州古城区、东接工业园区,娄葑街道辖区内动迁社区多,集体经济体量大、运营好。“我们提出爱心助餐的想法后,得到了12家动迁社区的积极响应。”赵泰告诉记者,爱心厨房由街道和社区共同出资组建,同时社会各界源源不断的爱心捐资赋予了爱心厨房强大的生命力。
爱心接力,演绎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老苏州”吴斌已经从事餐饮行业20多年,烧得一手地道的“苏帮菜”。虽然来爱心厨房工作时间还不长,但吴斌对于老人们的口味已经熟稔于心,“在家怎么给老人烧菜,在这里就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8时刚过,吴斌就忙活开了。吴斌为老人们准备了苏式焖肉、肉末豆腐、香菇菜心和鸭血笋丝汤。在爱心厨房张贴的菜单上记者看到,连续10个助餐日基本做到了每天菜品不重样,荤素搭配合理。
赵泰说,在前期的摸排中,社工、志愿者们已经对老人的用餐需求和禁忌做好了登记,“我们没有采用外包模式,完全由街道组建厨房团队,实现了从厨房端到居家餐桌端‘点对点’的供餐模式,满足老人的特殊需求。”
9时30分,还没等封颖分装完菜品,爱心快递企业的骑手小哥就到了爱心厨房。作为“爱心企业+社区社工+爱心志愿者”三方接力模式中的第一棒,骑手小哥责任之重不言而喻。
需要送餐的老人们分布在娄葑街道的24个社区,街道为此给骑手小哥们规划好了“爱心专列”路线图和时刻表。“骑手小哥参与我们的工作,对自己的收入多少会有一些影响,他们不但没有抱怨,反而总能保质保量完成配送工作。”赵泰说。
饭盒大情怀,深化新时代民生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担当
不到10时,骑手小哥洪百利就已经把餐盒搬上了自己的电瓶车。
洪百利长期在苏州做快递员,来爱心厨房工作已经一个多月,目前负责新苏、扬东路等4个社区的配送。
谈及参与这项工作的原因,这位29岁的安徽小伙子有点不好意思,“公司内部有做公益、献爱心的氛围,并且倡导我们去践行这种理念。”充分了解爱心厨房的性质、运作模式后,洪百利在公司再次遴选爱心骑手时毫不犹豫报了名。
10时30分,东港家怡社区的社工汪丽莉和骑手小哥完成了“接头”工作。
大学毕业后,汪丽莉选择做了一名社工,一干就是六七年。汪丽莉的服务对象里既有期颐之年的省级劳模,也有独居的耄耋老人,他们平日里起居生活多由社区照料。
在一位独居老人家中,记者和汪丽莉恰好遇到了街道的保洁人员正在给老人打扫居室。汪丽莉告诉记者,娄葑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闭环模式由“1+5”爱心系列公益项目组成,“1”是指爱心呼叫中心,一键接听老人电话发起服务请求;“5”中除了爱心厨房外,还包括了爱心应急、爱心送医、爱心助洁、爱心关怀4个项目,爱心厨房5月份正式揭牌运营的同时,其他项目也在一并推进,届时爱心助洁除了能够定期向老人提供打扫居室服务外,还能帮老人理发、助浴、清洗家电等。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居家养老服务闭环模式,让越来越多的苏州老年人享受到了幸福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