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厦视直播室 2020-06-29 22:38:08

2020-06-29 22:38:08

厦门进一步放宽放开落户限制

昨天(28日),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若干措施》,提出十三条措施。根据这份措施,厦门将进一步放宽放开落户限制。

《措施》提出,进一步放宽放开重点城市落户政策。福州市辖区、厦门市缩短参加城镇社保年限,取消连续居住年限要求,在原有政策规定基础上,适度放宽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规定条件。其中,厦门市区分岛内、岛外制定梯次化落户政策,对参加城镇社保年限要求不超过3年,放宽放开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随迁落户。平潭综合实验区以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为依据,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另外,全面放开先进模范人物和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落户限制。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功勋荣誉获得者、国家级表彰奖励获得者、省政府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闽工作入选的国家人才计划、省级人才计划的人才,经认定的省级高层次人才,以及获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居住地或者就业地落户,允许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随迁。支持各地在全省已放开技术工人在就业地落户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推出促进技能人才集聚的落户政策。

《措施》还提出,要促进随迁子女享有平等教育权利。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贯彻落实我省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新开工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实行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的地方,要合理设置积分条件,确保符合《福建省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办法》基本要求的随迁子女能够应入尽入。流入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对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开放,避免将随迁子女集中在少数学校。要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公办学校学位不足的地方,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民办学校教育服务安排就读。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就地升学需求。

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考虑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完善各类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制定出台更加适应本地区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紧缺急需人才住房补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优先购买或租赁限价商品住房、公租房或实行相应的货币化补贴。支持技能人才聚集的工业园区(含开发区、高新区、台商投资区等),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利用自有土地以公租房的形式建设人才公寓。鼓励工业园区利用自有土地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和托育园。对高技能人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由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居住在工业园区公租房的高技能人才子女可享受同等就学待遇。加强人才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为人才创业提供必要的创业辅导支持。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加强人才服务机构和服务窗口建设,拓展“互联网+人才”服务,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待遇落实等服务。

除此之外,《措施》还提出,探索实施促进城乡就业创业的落户政策、推出更有力的住房服务保障举措、推动居住证制度扩面提质、探索建立更加科学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等。

新闻观察: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落户限制放宽,对此你是怎么解读的呢?

观点1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首先对于那些希望在这个城市安定下来的年轻人来说,落户政策的放宽肯定是个好消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有没有获得和本地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是密切关乎他们的生活成本的,更深层来说则是决定了他们对于这个城市的归属感的。我们常常说有家的地方才有归属感,那么落户政策的放宽,就是让他们更安心地在这里安家,从而踏实地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员,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共同奋斗。我们在这里曾经不止一次强调过一个观点,那就是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人才是核心动力,怎么样让更多的年轻人留在这里,把家安在这里,是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所以这样的政策对城市发展来说肯定是一个利好。

观点2 政策的与时俱进将成为一种常态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我们的常住居民增加了,我们的本地社会配套会不会吃紧,在社会福利分配上会不会产生影响呢?我个人觉得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是不需要担心这一点的,因为这个对更多新增居民的承载能力和融合度的问题,是一件考验本地行政部门工作能力的事情,而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我们厦门的相关部门一直以来都保持了一个相对高水准的工作效率。而对于这类政策的调整,我觉得我们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任何一个时期的政策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时下的社会实际情况,就好比说这次的调整就是可以让城市留住人才的能力、城市经济的潜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乃至于未来所有市民的社会福利都获得一种利好。而从长远来看,甚至可能户籍政策会有彻底消失的那一天,但这些实际上都是与当下社会情况的配合,和城市发展的宏观定位,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慢慢习惯这种政策的与时俱进成为一种常态,并且作为城市的一分子,更主动地去为这个城市的未来建言献策。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