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落实落细“惠台26条” 台胞筑梦融合之“鹭”

两岸新新闻 2020-05-13 22:44:57

2020-05-13 22:44:57

为了推动两岸交流应通尽通,近年来,大陆先后出台了"惠台31条"、"惠台26条",向台胞、台企释放出巨大的发展红利。为了落深、落细、落实相关政策,厦门市于今年4月13提日推出了"惠台26条"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政策的申报、办理程序。今天(13日)实施细则落地满月,我们一起去看看台胞如何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感受两岸融合发展的"厦门温度"。

冷冻区零下18摄氏度,冷藏区0-6摄氏度,恒温区16-20摄氏度,还有常温区,在厦门正旸物流,短短的两三百米长的空间,被分隔成四个区域,形成一个系统的冷链物流体系。

2011年,厦门成为全国确立的首批 "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之一。随后,厦门和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厦台资企业,以及厦门市物流协会等,共同开展食品冷链物流系列标准的研制,陆续引入台湾地区冷链技术。受益于"惠台26条"中两岸行业标准互联互通,如今这项技术在厦落地生根,已经上升为国家标准,正旸物流也由此发展成一个服务多家两岸知名企业的综合性物流体。

厦门正旸物流公司总经理 台湾青年 宋可琪:我们就联手,制定了地方性的冷链标准,近期这冷链标准提升为国家(标准),让这项技术帮助我们在厦门,运送冷链食品,把温度跟品质控制得非常好。

台湾地区标准化(厦门)研究中心 副院长 李振良:提升为国家标准后,我们也大胆邀请一些台湾企业、相关的台籍专家参与这方面工作,也积极推荐他们,作为这方面专家、委员。

去年11月"惠台26条"刚发布不久,经厦门市科技局推荐,海峡两岸无人机暨智能机器人孵化基地,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基地的升级,给两岸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以及两岸青年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已入驻基地4年的台湾青年张安昇,主要研发儿童智能玩具,他表示,二孩政策下市场前景广阔,通过这次疫情,他也感受到厦门暖心贴心的惠台政策,扎根厦门,是创业、研发的不二选择。

台湾青年 张安昇:这里是国家级孵化基地,对于我们做营销,政策升级,我们更加有信心,另外这个孵化基地里面,有很多和我们类似的企业,在彼此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也为彼此减低很多风险,可以做到资源互补。

台商宋志平2011年放弃台湾岛内的房地产市场,来厦从事现代农业。"惠台26条"明确台湾同胞可申请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可申请符合条件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和财政项目。目前,他已经在厦门翔安创办了两个果蔬专业合作社。

厦门宋杰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 宋志平:希望带动村民能够加入进来,能够分享一些收益,如果你有一个好的方案、好的规划,大家成为一定的股东,鼓动他们参与进来,如果你确实能够获利盈利,那么除了租金以外,我们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我想这是一个属于双赢的方式。

福建撑台青保就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保就业"成为当下的热点。福建作为台青"登陆"的第一家园,先行先试推出多项举措,积极为台青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疫情挡不住台胞"登陆"、两岸融合发展的脚步。今年以来,福建已有多个机构面向台胞发布高含金量的"招贤令"。招聘台籍教师,福建医科大学开出了20万到35万元人民币的年薪,并提供每年两次台湾至福州往返机票的报销。日前,福建省"三支一扶"计划启动报名,计划招募岗位671个,其中,特别设置台湾籍高校毕业生特设岗位,就是福建"力撑"台青的温馨一例。

为方便台胞在闽工作生活,福建持续为台胞提供同等待遇,具体到在闽台胞参加"五险一金"、子女就近入学、参与人才项目遴选、从事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从事医疗相关活动等十分细致的政策。不久前,福建还启动了台湾地区职业资格直接采认相应职称的工作。为"台青"着想,为台胞谋福利,随着一项项政策措施细化落实,台胞更有信心扎根大陆。从"登陆"到发展,从扎根到融合,台湾青年在大陆的人生历程,就像一首逐步递进的"进行曲"。他们不再是客人,而是和大陆青年携手筑梦、共创未来的主人翁。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