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非遗里的春节:文化传承与创新

厦视直播室 2025-02-09 20:23:11

2025-02-09 20:23:11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今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非遗文化活动呈现爆发增长态势。有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前五日,“非遗”搜索量同比上涨212%,“非遗体验”搜索量上涨387%,国内各大旅游目的地和景区,也纷纷推出丰富多元的非遗文旅活动。

“非遗版”春节 打卡特色“年味儿”:蛇来运转闹元宵 湖里五天活动乐不停

春节以来,厦门各类非遗特色活动也有不少。昨晚在湖里区,一场千年闽南文脉与市井烟火交织的元宵民俗盛宴,在海上世界正式启幕,下面跟随记者一起去现场逛逛。

主舞台上,一曲耳熟能详的管弦乐《金蛇狂舞》瞬间点燃现场,充满跃动感的节奏仿佛打开喜庆氛围的“阀门”。随后,木偶唢呐特技、南音乐舞、杂技、宋江阵等一系列精彩节目也火热上演。这边民俗非遗热闹登场,旁边的副舞台也毫不逊色,由厦门爱歌室内合唱团带来的《厦门亲像一首歌》《浪子回头》等经典曲目轮番演绎,主副舞台还进行直播联动,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

市民 杨女士:有宋江阵,还有木偶戏、南音,感觉很好,传统节目都很好看,小时候(过元宵)也是有这样,非常热闹很欢快,幸福满满。

市民 姜女士:看到唱闽南话的南音,还有小朋友唱的节目,演的一个个节目都很欢快,看着很亲切。

记者 方豪腾:除了赏花灯、看表演,逛庙会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此刻我们来到的“好巳发生 万事大集”现场也是十分热闹,现场一共设置了60多个摊位,厦门老字号一条街、湖里有滋有味一条街以及潮流风物一条街,不管是吃喝玩乐还是感受体验,都能让您收获满满!

江西游客 吴先生:气氛感觉很浓烈,远远地感觉元宵的气氛就来了,你看手里拿着的不就是元宵的东西,走过来花灯、古灯笼,然后小朋友打卡拍照的(点位)很多,蛮漂亮的。

市民 赵女士:这种氛围很容易出片,很吸引汉服爱好者过来。

除了当晚的活动,群众大舞台管弦乐、时装秀、民乐戏曲等专场表演将延续到元宵节前,元宵民俗庙会也将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为市民游客送上“民俗大餐”。以“福满湖里”为轴,不管是老字号的烟火气,还是非遗手作的火热温度,又或是潮流市集的青春活力,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出更为丰富多元化的“年味儿”。

厦门海上世界项目负责人 刘尧惠:潮流风物一条街的特色市集提供了万份的元宵好礼,包含了餐饮、美食、电玩娱乐抵用券,以及定制的文创礼品等等,我们也欢迎广大市民来到现场打卡体验。

湖里区委宣传部一级主任科员 徐淑纯:接下来的四天,我们还会精彩上演优秀民俗文化展演,除此之外,我们今年还首创5分钟运动秀场,老百姓可以通过这种运动5分钟,快速的趣味互动,可以赢取大奖,我们线上有结合厦门树洞的话题营造,开辟湖里校园3D非遗展厅,大家也可以通过我们的一些小程序来参与互动。

“非遗版”春节 打卡特色“年味儿”:2025年海峡两岸非遗展演在翔安热闹上演

今天上午,翔安区举行2025年海峡两岸非遗展演活动,来自两岸的23支非遗展演队伍,带来舞龙舞狮等十余种民俗表演,继续到现场感受非遗文化的氛围。

精彩的舞狮点睛和舞狮表演为此次非遗展演活动拉开了序幕。现场,23支非遗展演队伍轮番上场,带来了宋江阵、 拍胸舞、车鼓弄等非遗展演。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厦门翔安、金门以及龙岩永定区首次共同协作进行演出。

伴随阵阵鼓声,龙岩永定坎市镇的“业兴楼双龙”灯队惊艳亮相,独特的“四龙竞逐、双龙戏珠”阵式赢得满堂喝彩。两条大龙盘旋翻腾,气势磅礴,两条小龙穿插其间,灵动跳跃,舞姿错落有致,上下翻飞的龙形编队,既体现出力量之美也向观众传递了团结和谐、拼搏进取的理念。

“业兴楼双龙”灯队舞龙表演总策划 卢明增:两条成年龙,两条少年龙,老带新这样的传统,非常热闹,我们也想带动小朋友多接触一些传统的文俗,祝福来年风调雨顺。

此次参与展演的表演者中,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4岁,老中青齐上阵,阵容强大。在宋江阵队伍里,就有此次年龄最小的演员。现场,队员们手持刀枪棍棒,在场上变换着进场拜旗、左右开门、双龙卷水等多种阵式,动作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宋江阵起源于明朝中后期的闽南地区,将民间武术与军旅战阵相结合,蕴含着“忠义双全、爱国为民”的精神。此后,宋江阵随郑成功入台,在台湾扎根发展,至今已有广泛群众基础,成为两岸共同的文化纽带,两岸表演团队交流往来频繁。

节奏欢快、热情活力的拍胸舞;妙语连珠、诙谐幽默的车鼓弄......各具特色的非遗表演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翔安区香山街道珩厝鱼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王双菊:珩厝鱼灯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珩厝村是以海边为居住的地点,与海共生,元宵节前我们一般会家家户户制作传统的鱼灯,有一个美好的寓意,年年有鱼,希望新的一年里能渔获满仓。

马巷历史上是闽南四大古镇之一,也是闽南重要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此次非遗展演、队伍,从翔安区文化馆新馆北侧广场出发,沿渡桥公园等马巷著名地标展演一圈,并在舫山书院等地,设置了固定展演点,为观众带来南音等非遗表演。

市民 黄雅丽:今天的活动是一个传承的东西,我觉得带小孩子来见证一下挺好的。

金门代表队队长 陈成泉:两岸毕竟是一家人,而且我们很多东西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我们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语言,所以说前来参与真的也是很荣幸,我本人也非常乐意带一些团体过来这边进行交流。

“非遗版”春节 打卡特色“年味儿”:潮汕:英歌飒舞贺新春

除了厦门,北京庙会、潮汕英歌舞、自贡灯会等非遗民俗文化活动也频频出圈,从北方到南方,各种“非遗”体验让市民游客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逛庙会是传统的非遗民俗活动之一,北京西城区的厂甸庙会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始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一直以“文市”著称。

北京民众 李先生:十几岁的时候就来过这块儿,今天又是带着孩子带着家人,重新来这个庙会转一转,一起热闹热闹。

游客 蔡女士:我来自深圳,听说厂甸庙会很有名,我们来感受一下,我们也来求一个“福”字回去。

厂甸庙会所在的琉璃厂大街,也是荣宝斋、中国书店、一得阁等老字号的聚集地。庙会期间,大家还能在这里体验“以墨迎春”“妙笔生花”的乐趣。

近两年,广东潮汕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英歌舞持续“火出圈”,被很多网友形容为“春节必看的传统艺术盛宴”。英歌舞作为潮汕地区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艺术,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近日,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众多英歌队伍上街展演,队员们舞步腾挪,手执英歌槌上下翻飞,吆喝声气势十足,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

当然,传统的非遗项目也能跨界融合焕发新的光彩。在成都东郊记忆园区,“艺术游园会”春节主题活动正在进行,其中,由中法两国艺术团队打造的非遗皮影数字光影艺术建筑投影秀,吸引不少游客的目光。

除了皮影主题的光影艺术秀,国家级非遗项目——自贡彩灯也以《山海经》为主题,通过《海底龙宫》和《妙尾生花》等大型灯组,展现出东方美学的奇幻山海,中国式的浪漫也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成都市民 石女士:让小朋友能够体会到更浓的年味儿,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新闻观察:非遗里的春节:文化传承与创新】

下面是新闻观察环节,今天来到演播厅的是巨东红教授,巨老师您好,刚刚的新闻可以看到,春节期间,各地开展的非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么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非遗”资源,实现“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您有什么样的观察。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度过了第一个“非遗里的春节”。春节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春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祭祖、祈福、团圆是春节的主题,各地以不同方式庆祝春节,但文化内核基本一致。申遗成功后的春节更加凸显了文化传承,从厦门各区的节日活动中,我看到幸福的味道,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从春节前的写春联、送福字,到春节期间的庙会民俗活动、精心组织的文艺表演,非遗项目和民俗表演嵌入春节文化,如车鼓弄、答嘴鼓、南音、宋江阵、舞龙舞狮、水塘游船,让市民和游客在欢乐中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今年,国外友人过春节的热情增长,穿汉服、做中餐、过春节成为一些外国朋友的生活内容。

在传承的同时,随着时代进步,春节文化不断创新,我感受最深的是科技创新赋能春节。一些朋友的春节祝福是用deepseek编写的,将姓名与祝福巧妙结合;春节贺卡是用AI制作的,精美且独一无二;春节送礼送机器狗,庙会、烟花、旅游打卡都加入了科技元素,春节期间最火爆的影片也充满了科技感,在得到视听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为我国影视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而自豪。文化创新也为春节带来更加丰富的内涵。传统春节主要形式是家人团聚,吃好喝好,新时代的春节在传统基础上,增加了家庭旅行,玩好游好。文旅商体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在今年春节得到充分体现,携程大数据显示,我市位居全国暖冬游热门城市第一名,客单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十二,超千万市民游客和超十万海外游客体验了厦门味的非遗春节;春节临近尾声,但如何加强文化供给,创新春节文化,发展节日经济的思考还在继续。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