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的春节(五):民俗出圈 “踩”出满满幸福感
This is a modal window.
踩街文化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这项别具特色的祈福民俗文化,已被列入我国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踩街又叫绕境或巡境,各地活动形式多样,其中,闽台地区的踩街活动最为相似,每逢年节时候都会登场,热闹非常。今天的系列报道《“非”一般的春节》,我们就带您一起去感受民俗踩街的魅力。
踩街文化源于隋唐、成于宋元、兴于明清,是我国一项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最早是春节期间百姓自发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相互庆祝,如今,踩街活动依然受到欢迎。
在福建,民俗踩街堪称岁时盛景里的一抹亮色,是这片土地上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活动。每年农历正月期间,当新春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踩街活动便如一场盛大的约定,如期而至。
厦门卫视记者 王旭:在我国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民俗踩街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众情感。它将当地的历史、传说、艺术相融合,代代相传。随着时间推移,民俗踩街活动也在不同地区,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形式。
福州地区是福建民俗踩街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在福州闽侯的凤港村,每年的正月一到,鞭炮声、锣鼓声便会充斥大街小巷。
“塔骨”创意设计师 周建冰:民俗踩街活动我也是一个参与者,它现场的氛围确实让人热血沸腾。我们喜欢这种感觉,有过年的气氛。
民俗踩街活动中最受瞩目的当属“神将”,神将的像在福州地区俗称“塔骨”,这是一种大型空心竹骨神像,由人在塔骨里面扛起神像,俗称“挺塔骨”。据介绍,神将形象多数由历史人物演化而来,为感念其生前作出的贡献,褒扬其优良品德,人们以踩街的方式进行纪念,借由“出巡”乡里的方式,祈愿平安,祈福圆满。
福州市闽侯县凤港村村民 周福东:这个是由一个村落为单位,它组织的一个民俗踩街活动,在自己的村庄转一圈,祈福丰收、平安、国泰民安。
福州地区的民俗踩街活动表演细腻、观赏性强。旧版的神将脸谱是采用工笔风格,威严庄重,极具仪式感。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踩街活动“主角”们的造型出现了更时尚化的改良。
“塔骨”彩绘师 杨资耿:现在我们有很多元素都年轻化了,比如说我们以前做的布纹上面,一般都用以前那些衣服上面格条纹的,那种方格纹那些东西。现在我们一般就元素比较丰富了,有什么草花纹,还有一些我们现在的一些画画元素,也要融合进去的。
“塔骨”创意设计师 周建冰:只要年轻人喜欢,我们愿意尝试,村里面也还是很支持的。
如今,年轻一代已挑起民俗踩街活动的大梁,为传统民俗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塔骨”创意设计师 周建冰:其实挺神奇的,我们也是从父辈那边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的。你说为了什么?讲不好,就是为了延续下去。
闽台同源,风俗相通。民俗踩街这场充满烟火气的文化盛宴,在海峡的那头同样盛行。在台湾,妈祖绕境巡安活动堪称是全台最热闹的节庆之一。其中尤以每年农历三月举行的台中大甲妈祖绕境活动规模最大。
妈祖,原名林默,是北宋年间莆田湄洲一位富有神奇色彩的女子。相传妈祖扶危济困,救助海难,被尊为“海上女神”。历史上,福建先民渡海赴台,乘船过“黑水沟”,往往携带妈祖神像祈求平安,妈祖信仰因此带到了台湾。
台湾信众:这只旗是从妈妈爸爸在的时候,到现在大概四十年了。每次走都感觉到人的善良,就会很感动。
台湾信众:很感动,因为妈祖让这么多人凝聚在一起。
如今台湾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民众信仰妈祖。很多妈祖信众都亲切地把妈祖称之为“妈祖婆”,把妈祖当成了自己心中的“母亲”。大家带着各式各样的期盼,汇聚到妈祖轿旁,一路倾诉,一路陪伴,渴求庇佑。
台湾信众:手心向下,我们付出不求回报。就是妈祖的爱,其实给我们很多启发。
台湾信众:我都有一直在跟妈祖。对对对,我本来就是妈祖的小孩。
绕境队伍中的阵头、艺阁等民俗表演,或庄严,或灵动,都显示出了与福建地区高度的同质性,体现同根同源的审美取向与文化价值趋向,彰显两岸共同的文化基因。
台湾彰化县加锡村村长 康百武:我们祖先从大陆这边带到台湾去的,我就感觉说这种文化传统是血浓于水的,永远不可能分开分离的。
场面盛大、乡情浓郁的传统民俗踩街活动,是地域文化的生动注脚,承载着美好的愿望,传递着温暖的祝福。代代相传的情感共鸣,已融入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沉淀为无法抹去的生命记忆,成为维系同胞情感的坚韧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