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的春节(三):并蒂同芳歌仔戏 跨海共鸣迎新春
中华戏曲百花争艳,其中的芗剧又称歌仔戏,是用闽南话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歌仔戏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海峡两岸历史、文化连结的象征之一,歌仔戏也是中国三百多个剧种中,唯一根植于闽南、形成于台湾、生长于两岸的地方戏曲,是两岸同胞共同培育的艺术结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情感。系列报道《“非”一般的春节》,今天我们带您走进歌仔戏的世界,听好戏,品雅韵,在戏曲中过大年。
厦门卫视记者 李辛颖:新春佳节、好戏连台,作为两岸共同孕育的文化瑰宝,歌仔戏将两岸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巧妙融合。从海峡的这头唱到那头,在闽南的古厝前 台湾的老街等地,不时就能听见那悠扬的唱腔 婉转动听。
舞台上,《卖油郎》、《牡丹亭》、《范进中举》、《水母娘娘》等经典歌仔戏剧目接连上演。为迎接新春佳节,漳州歌仔戏剧团今年特别创编了《换婚记》,讲述书生张秋生娶妻迎亲的故事,将包括送嫁姆“唱好话”、花轿接亲、合桌等闽南传统婚嫁习俗融入,营造喜庆氛围。
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 陈朝晖:比较欢庆喜悦,有一个节日的氛围,让百姓能够开心,同时也是宣传咱们的闽南民俗文化。
国家二级演员、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演员 张丽红:我们一些传统的七字调、杂碎调,都是属于我们歌仔戏的传统调,很好听、也很优美。我们的口白,也会偏口语化一点,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去听懂、去接受。
歌仔戏又名芗剧,是用闽南话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也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全国近400个戏曲剧种中唯一同根共生、花开两岸的地方剧种。
歌仔戏起源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锦歌等曲艺说唱,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入台开垦时,也把这种说唱方式带到了台湾。久而久之,锦歌调子与台湾当地的"歌仔阵"相结合,形成了"歌仔戏"。台湾宜兰县是歌仔戏发源地。
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 陈朝晖一开始是“歌仔”(闽南语),走街串巷这种这说唱的这种,边走边弹唱。然后结合我们这边的民谣,后来慢慢从一两个形成一个阵叫“歌仔阵”。1995年我们去台湾,跟宜兰的戏剧团,在那边一拍即合,就在宜兰我们联合演出,两岸的这些艺人都是不分家的。
歌仔戏的内容大多以民间故事为主,唱腔曲多白少,格律自由,节奏强烈,唱词通俗,极富闽南乡土特色。在歌仔戏悲欢离合的剧情中,传递着中华传统的忠孝节义、人情事理,浸润着海峡两岸血脉交融的生命史。
在传承经典剧目的同时,两岸剧团也在不断创作新剧目,通过焕新题材、革新表现形式等,不断擦亮歌仔戏这张非遗名片。
今年春节,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除了安排传统剧目的演出外,还将现代歌仔戏《燕归巢》搬上舞台。《燕归巢》以群像轻喜剧风格表现新时代乡村,在保持传统唱腔的同时,加入了吉他等现代音乐元素,在舞美布景中,也加入了现代都市元素,希望能让老剧种圈粉更多新观众。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青年演员 歌仔戏《燕归巢》主演 林姗姗:文本上面创新,加入了年轻人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梗,比如说“扎心了,老铁”,“奥斯卡大片”,音乐上面的创新,有加入一些非洲鼓 一些流行音乐的元素,会比较迎合现在年轻人的审美。
国家一级演员、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 庄海蓉:我们不断去探索、不断创新,因为所有的好的东西,好的剧种留下来,都是上一辈通过保留传统,不断创新。再创作出所谓的经典,那么再通过我们这一辈,提炼出好的剧目,一辈一辈,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巨幅水幕从天而降,“白蛇”、“青蛇”横空出世…… 2025乙巳蛇年,台湾知名歌仔戏团明华园戏剧团特别安排上演《超炫白蛇传》,热闹又应景。这出戏改编自民间故事《白蛇传》,剧团将诸多声光电特效融入其中,让舞台尽显奇幻华丽。
在台湾,歌仔戏戏迷众多,年节时候看戏听戏,也是一项传统。为进一步提升观众的体验感,明华园戏剧团今年发布“元宇宙+歌仔戏”最新成果,积极打造歌仔戏“元宇宙世界”。剧团以经典歌仔戏剧目《韩湘子》等经典剧目为蓝本制作数字视频,并上线虚拟主播带来歌仔戏教学节目,为观众带来数字化的观剧体验,希望借此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热爱歌仔戏。
两岸歌仔戏枝相连、根相通、情相连,近年来,两岸演员多次互访交流,跨海传戏,在互动中借鉴,于切磋间交融。
台湾新永乐戏剧团团长 吴澂楙:我们带着台湾的团员有50位,然后我们秉持着“两岸一家亲”的想法,带着欢喜的心情,来到我们祖国大陆这边发展。
国家一级演员、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 庄海蓉:歌仔戏是属于两岸共同培育的地方剧种,感受到同根同源的血缘关系,然后也能让剧种不断去传承跟推广下去,也让各自的情感更加深厚。
熟悉的乡音,动人的故事,唱不尽、诉不完……跨海而生、并蒂同芳的歌仔戏,从海峡这头唱到了那头,唱出了同音同源,唱出了海峡情深。
![](/themes/default/images/unfol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