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反向春运”让团圆的幸福感更足

厦视直播室 2025-01-22 21:30:03

2025-01-22 21:30:03

今天(1月22日)是北方的小年,年味越来越来浓了,说到过年,阖家团圆可是永恒的主题,以往,我们也总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今时不同往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父母到子女城市过年的“反向春运”正在90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中掀起新风潮。数据显示,去年春运,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群出行量同比增长近30%,更多老人选择前往子女工作地团聚,他们主要来自四川、河北、湖北、湖南等省份,目的地则多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

关注“反向春运”热潮

中国铁路部门也称,今年春运反向客流量还将进一步上升。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反向春运”呢?我们先到火车站听听他们怎么说。

来到城市过年 “反向春运”成潮流

在无锡火车站北广场出站口,在翘首期盼的接站人群中,有不少人在等待家人的到来。

无锡市民:我是来接我外婆的,往年都是我们回江西过年,今年就把她接过来过年,想到春晚(分)会场都去看一看,惠山古镇、鼋头渚,都想去看一看。

过去,中国年轻人过年回乡,不仅因为“安土重迁”的故乡情结,也着实因许多老人行动不便、经济条件有限。而如今,随着医疗条件改善、城乡发展差距缩小,中国3亿老年人尤其是农村与小城市的老人,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已显著提升,此外,密集的高铁网络和航空线路让千山万水被轻松跨越,点点手指就能购票打破心理隔阂,让他们更有勇气来城市“陪伴孩子”。

旅客:我就是到儿子这儿来过年,他就七天假期。今年我们都到这里过年,往这边来人少。

旅客:(你是来自哪里?)拉萨的。(坐火车坐了多久?)两天多。来过春节的,我老公在这里,小孩也在这里。

旅客:来看我家大宝,他在这边上班,过年大宝没办法跟我们一起过年,我们就提前过来先跟他团聚一下。

“反向春运”综合成本更低

综合成本更低,也是“反向春运”的另一大动因。许多上班族返乡时间成本较高,而“反向春运”线路往往票源丰富、票价较低。苏州火车站工作人员许亚峰说,春运期间部分大城市单向客流多,去程人满为患,但返程运力易闲置,“反向春运”能客观减少运输压力、增加上座率,有助于均衡配置运力,实现效益增长。同程旅行发布的《2025春运旅行趋势报告》指出,不少消费者利用春运期间“潮汐”客流特征反向旅行过节,最高可节省50%至70%的机票费用。

“反向春运”催生“微度假”式阖家团圆

阖家团圆,也是城市“微度假”。许多年轻人表示,以前春节回老家窝在家很无聊,不如让家人来城市里一块玩玩。为了抓住文旅新机遇,不少城市在春节期间推出适合一家三代家庭旅游的项目。比如广州花城广场的春节灯会成为全国闻名的年味地标;在成都,宽窄巷子结合大熊猫基地的“新春文化游”吸引大批家庭出游;南京则计划推出超500个文旅活动吸引举家出游。有旅游平台预测,家庭结伴出行将成为中国今年春节期间的主流,亲子家庭的占比将增至49%,订单量同比增长75%。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表示,部分青年回乡过年,匆匆待两天就离开,父母到城市过年往往能获得更长团聚时间,也能感受城市文化与氛围。

关注“反向春运”热潮

然而,“反向春运”也难免让人心生隐忧:年迈父母适应能力有限,在城市是否会面临沟通障碍与“数字鸿沟”?老人又能否有更好的过年体验?我们接着来看。

为“反向春运”人群提供细致服务

不少受访对象表示,父母进城,不仅需要子女张开怀抱,更呼唤城市以包容与温情实现“双向奔赴”。交通运输部门可以为“反向春运”人群提供更细致的解疑答惑、交通指引、人工检票等适老化服务。城市要相应增加对老幼群体的服务投入,如地铁、车站增加志愿者协助提行李、购票;景区增设无障碍通道;消费场景中推出老年支付专用通道等;通过种种细节,让老人感受城市温度。

推出多样文旅活动 让城市过年成为家庭共同记忆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认为,春节期间,大城市可打造丰富多元、更具包容性的文化活动。如在商场增设传统市集展区,让老人和年轻人共同感受“年味”;推出适合全家参与的城市徒步活动;利用线上直播技术,将年俗活动推广至更多家庭,让城市过年成为家庭的共同记忆。有文旅专家指出,城市在为“反向春运”人群提供同等市民待遇及周到公共服务之外,也应加强市场监管,合理控制商品和服务价格,避免节日期间价格过度上涨“寒”了人心。此外,部分文旅景点不妨在春节期间对新市民及其家属免费或优惠开放,社区也可多组织开展丰富的联欢活动,让老人等群体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一些地方也可主动打造“反向春运友好型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城市吸引力。

新闻观察:“反向春运”让团圆的幸福感更足

这几年,选择反向春运的旅客越来越多,成为春运迁徙大潮中“逆行”的身影。这一现象折射出大家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的哪些变化?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反向春运”让团圆的幸福感更足

从过去的零星行为变成现在流行的过年方式,“反向春运”首先源于人口迁徙大潮的推动。以前老一辈人总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年轻人说的是“志在四方”,很多年轻人在毕业之后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大城市安家落户。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让很多独自在外打拼的子女无法做到每年都回家过年,在这种情况下,把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过年,也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我想,“反向春运”首先反映出的是观念的改变。随着医疗条件、交通方式、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改善,越来越多人开始拆除心里传统思想的门槛,打破各种“老规矩”,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实现情感的连接。父母反向登门,年轻人可以保持日常的生活节奏,还能带父母走走逛逛、开阔眼界,这种更注重小家庭、轻量化的过节方式,也可以让两代人实现心灵上的双向奔赴。

除了开启春节团聚新模式,“反向春运”还带来了很多好处。首先就是缓解春运压力,改变了以往返乡线路人山人海,离乡线路客源不足的情况,让运力趋于均衡。从这个层面看,“反向春运”可以让“回家”的路更通畅。同时,还让以往春节容易“空城”的地方,增加了人气,无形之中也撬动了文旅市场,带动了消费。

新习俗面临新挑战

“反向春运”打破“单向流动”格局,具有正向意义。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元素,形成新习俗,无形之中推动了社会文明向前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反向春运人群的保障,无论是交通出行的便利性,还是在城市生活期间的医疗、安全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这一春运模式下,传统春节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城市中延续和弘扬传统习俗,让年味不打折,也值得深思。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