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政策落地需多维度结合
天气变冷,不想出门又懒得自己做饭怎么办?点外卖便成了不少人的首选。目前,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经超过5.4亿人。从上网订餐,到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各个环节都事关外卖食品安全。其中,外卖配送环节更是属于消费者“看不见,摸不着”的“视线盲区”。为了加强配送环节管理,今天起,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四部门印发的《厦门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规范》开始实施,具体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
外卖新规今起施行:显著标明配送服务联系方式
《规范》明确平台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标记区分送餐经营者与独立网约配送员,并在订单配送页面显著位置明示配送服务联系方式,以保障消费者能够便利、完整地获取送餐经营者的信息。对于自行送餐的餐饮提供者,应当在订单配送页面显著位置标明自行配送、配送服务联系方式。对于独立网约配送员,需明示其姓氏和配送服务联系方式。平台经营者、餐饮提供者和送餐经营者需对其登记的网约配送员进行配送能力和交通安全的岗前培训和定期在岗培训,并鼓励实施健康管理,建立健康证明信息数据库。
优化配送往返路线 合理设定取餐送餐时限
在配送算法规则方面,平台经营者、餐饮提供者和送餐经营者,应当发挥数据技术优势,完善订单分派机制,优化配送往返路线,合理设定取餐和送餐时限,对使用电动自行车配送的,按照最高速度每小时25公里、守法行驶可完成配送任务的标准设定配送时限、路线,有效避免因任务设定不合理增加安全风险。一些外卖小哥表示,他们希望平台能够切实落实这一点,优化派单机制。
外卖配送员:系统规划得不合理,就打比方说本来你去这个方向(送餐)是不是,他又派了一个另外方向给你,这样会导致我们自己手上这单或其它单超时,导致影响自己的薪资方面。
外卖配送员:时间太短太赶会造成安全隐患,忙中出错或者是骑车过快,这样造成的安全隐患特别多。
鼓励实施信用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此外,平台经营者应当对餐饮提供者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进行审查,登记餐饮提供者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保证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经营场所等许可信息真实;并建立登记档案,每六个月核验更新一次。平台经营者和餐饮提供者应当在餐饮服务经营活动主页面公示其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
《规范》还鼓励平台经营者对餐饮提供者和送餐经营者实施信用管理,以培训教育、信用积分等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商户 蓝先生:如果平台推出这种积分制,我们会争取更多的积分,吸引更多的顾客来我们店里消费,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为了保障餐饮外卖配送环节的食品安全,此次新规还对“配送食品的封签包装”提出要求,外卖“最后一公里”的食品安全该如何保障?我们接着来看。
“食安封签”是指为保障外卖配送环节的食品安全, 防止外送餐食外包装在运送过程中被人为拆启,或意外破坏而采取的一次性封口包装件。从2021年开始,厦门就推行在外卖包装袋贴上一次性的食安封签。记者走访了解到,随着食安封签推行,有不少商家会主动使用贴封签等开启后无法复原的包装方式。但是也有一些商家,特别是规模比较小、专门做外卖的店铺,存在包装简易,塑料袋随便打个结就递给外卖员的情况。
外卖网约配送员:(什么样的餐品会贴封签呢)。像有些那种连锁的商家比较多,品牌类的比较多一点。
外卖新规今起施行:“食安封签”要求开启后应无法复原
此次《规范》明确,餐饮提供者使用符合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要求的容器盛装食品,并依法使用开启后无法复原的封签、包装等对配送的食品进行规范包装。对此,大家都期待能够进一步推行食安封签,规范外卖的包装方式。
消费者:肯定是有(封签)比较好,不然万一配送的路上有一些破损,有时候你不知道,还有一些丢东西的,可能还是有封签的比较好 。
外卖网约配送员:首先就是为了保证餐品不会出现骑手偷吃的情况,其次就是防止餐品中途撒漏了,然后骑手会做一些把餐品倒回去的操作,就是污染原来餐品的情况。
遇外卖未封签等情况 网约配送员可拒送
《规范》中还指出,网约配送员取餐时发现餐饮提供者未依法对配送的食品规范包装、封签破损,或不在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地址经营的,有权拒绝配送。对网约配送员依法拒送导致的预期收益损失,平台经营者、送餐经营者、网约配送员可以与餐饮提供者约定补偿方案。一些外卖网约配送员告诉记者,他们也有遇到过取餐时,发现外卖没规范包装或破损的情况。
外卖网约配送员:要求商家重新打包,因为毕竟关系到我们配送过程中如果出现意外,我们其实要承担责任的。
记者向美团和饿了么外卖平台了解到,《规范》出台后,他们会进一步引导商家增强使用封签密封的意识,并提升骑手的无接触配送,更好保障餐饮外卖配送环节的食品安全。
美团外卖厦门相关负责人:对未落实封口或者封签的商家,消费者和配送骑手都可以向平台反馈商户情况,接到反馈后平台将安排工作人员尽快核实,督促商家进行整改。
市场监管部门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强化指导,让食安封签切实保障外卖在配送环节的安全。
莲前市场监督管理所二中队中队长 石欣蕾: 消费者在发现外卖食安封签破损的情况下就要积极地去联系商家或者外卖的平台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出现争议的情况底下 也可以拨打12315寻求帮助。
新闻观察:政策落地需多维度结合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熊伟,你怎么看待这份《规范》?在这份《规范》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份《规范》对外卖平台方、配送员、餐饮机构都提出了相关要求,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保护这三方。此外,这份规范也明确了多个职能部门的职责,解决了以前可能涉及的职责划分模糊等问题。
在这份规范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配送员配送时间的合理设置。之前经常出现一些外卖骑手不遵守交通规则出现意外的情况,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平台配送限时紧张,配送员为了赶时间不得不违规“抄近路”,这次规范明确,平台要以限速和守法行驶为前提去设置配送时限,这就是对配送员很好的保护。可换一个角度想,难道时限延长了,配送员就能百分之百遵守交通规则了吗?所以,我觉得政策初心当然是好的,但在执行层面需要多个维度去结合。就比如,外卖骑手遵守交通规则这一项,配送时限调整后还需要交警严格执法,同时加强配送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培养,在平台层面也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帮助配送员规划更合理安全的路线等等。通过综合性手段规范配送员行驶,也是对他们最切实的保护。此外,配送时限如果延长后,会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体验,这二者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也在考验平台的智慧。
通过这次出台的《规范》你会发现,规范外卖全流程是需要系统性综合提升的, 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所以在接下来《规范》落地的时候各方配合非常重要,而越是在多方系统协调的时候,越需要牵头部门及时聆听一线的声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是否会存在阻碍,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调整。
最后,通过这份《规范》我们看到了环环相扣之下的约束和规范,我们是不是可以运用这个思维,去提升整个外卖行业的自我监督能力。比如说现在大家会担心一些餐饮店食品卫生问题,除了相关部门的监管外,有没有可能让外卖小哥去监督餐厅,因为外卖小哥是整个外卖链条中接触餐厅最多的人,相比点外卖的消费者他们能直观看见餐厅的卫生情况,如果再给外卖小哥设置监督奖励制度,他们在多一分收入的同时,也能切实解决外卖食品卫生问题,这种机制是否可以尝试呢?类似的思维是否可以运用在外卖全流程中,这都是值得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