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温情中国】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守护蓉城幸福
编者按: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5周年。5年来,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厚植为民情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人与城双向奔赴,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央广网特联动上海等10地党委网信办策划推出“人民城市·温情中国”网络主题活动,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的足迹,走进城市深处,访街巷看变化,带您共同见证各地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展现的万千气象。
央广网成都12月23日消息“2014年我刚来天府新区工作时,兴隆湖周边还是一片荒芜。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成都人休闲娱乐的香饽饽。”望着游人如织、风景如画的兴隆湖湿地公园,四川天府新区城市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娜回忆起初见兴隆湖的场景。
作为一名建设者,张娜见证了兴隆湖湿地公园和天府新区的成长。“我们以总书记的嘱托为指引,遵照‘公园城市’特点和要求,以绿色为主色调,着力打造‘绿色、人文、科技’的新区特质,努力建设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张娜说。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天府新区考察,在兴隆湖畔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擘画了山、水、人、城共融共生的美好蓝图。
绿意盎然的天府新区(央广网发天府新区融媒中心供图)
6年来,以天府新区为起点,成都不断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让全市厚重历史积淀与新时代文明交相辉映,大街小巷跃动着天府之国万千气象。
人、水、城和谐相依,让市民拥有“心灵栖息地”
“兴隆湖原本是鹿溪河流域的一处滞洪洼地。建设之初,新区规划团队就充分利用其地形特点壅水成湖,把生态价值考虑进来,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的地势地貌及原生植被。”张娜回忆道。
随着建设持续推进,兴隆湖周边的生态环境渐渐有了起色,但只能达到四类标准的水质,距离实现市民们“在成都看海”的愿望还差一大截。2018年,“公园城市”的理念为兴隆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20年,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正式启动。
“当时我们经过多方论证,一个‘最不可能’启用的方案被敲定了——放干整个兴隆湖的水,从湖底源头进行生态治理。”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回想起当年这个方案都觉得‘疯狂’”。
2021年10月25日,当市民们惊喜地发现湖边围挡已全部拆除时,兴隆湖“2.0版”如约“上线”,盛妆归来。如今的兴隆湖湿地公园被称为天府新区“城市绿心”,其良好的生态本底,传递了公园城市的大美形态。
2015年,治理初期的兴隆湖(央广网发镜湖文化供图)
治理后的兴隆湖(央广网发马骥摄)
如今,经过广大市政建设者共同努力,兴隆湖成功塑造了湖岸、人、水、城和谐相依的美好景象。鱼翔浅底、白鹭翩跹,一湖碧水、天蓝岸绿,就是交给市民最好的答卷。
“公园城市的建设,要考虑到市民的所需所想,通过我的工作,让城市的每一处改变都更受大家的认可与喜爱,我感到特别自豪。”张娜说道。
为了给居民的诗意栖居创造条件,兴隆湖以水为魂,搭配出慢跑绿道、湖畔书店、独角兽码头等功能区域,1.3万平方米的兴隆长滩构建了0.33千米的白色沙滩湖岸线……完善的生活设施让公园生活更为可感可触。
在兴隆湖边,有一家沉浸在湖中的书店,沉入水下一米的设计,融入了亲近自然的巧思。透过玻璃墙,市民们可以清晰看到湖中的景观,碧水环绕,水草摇曳,各种小鱼小虾穿梭其间……低头看书,抬头赏景,这一独具匠心的阅读空间,宛如城市中的一处“心灵栖息地”。
家长带孩子在兴隆湖沙滩上玩耍(央广网发天府新区融媒中心供图)
“每天午休我都会坐在湖边的咖啡厅看看书、晒晒太阳,有时也会在这里接待客户。在湖光潋滟中洽谈工作,比在会议室多一份愉悦和轻松。对我来说,这里就是最好的会客厅。”在兴隆湖附近工作的高峰告诉记者。如今,兴隆湖不再只是简单的打卡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区生机勃勃,老城区再启芳华。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经过多年探索,成都“公园城市”的特征更加鲜明。
10月28日,随着2024成都世园会落下帷幕,大会主会场便更名为“成都世界园艺博览园”,作为城市公园向公众开放。从春花盛开到金秋灿烂,成都世园会与“公园城市”浪漫牵手,为成都人民留下了一个个长久的惠民红利。
2024成都世园会主会场风光旖旎(央广网发东部新区管委会供图)
成都世园会的举办带动了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市民日常出行、休闲娱乐创造诸多便利条件。除此之外,成都世园会主会场还将承载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部分非竞赛项目,引进科技、文化、研学、商业等产业业态,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和消费场景。
在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进程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贯穿始终。对每一个成都居民来说,“公园城市”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理念,更是百姓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日常。
绣花般“微治理”,让社区成为温暖港湾
“大家站好队形、保持好间距,我们先来热热身!”早上8点半,在成都市青羊区同辉社区的小广场上,舞蹈队准时开始了一天的锻炼。今年50多岁的吴彬蓉也是其中一员,活力满满的她脸上时时挂着灿烂的笑容。
“吴阿姨跟刚来我们社区时相比,简直像换了个人,变化太大了。”同辉社区党委书记李艳感慨道。
正在跳健身操的吴彬蓉活力满满(央广网记者昌思荣摄)
2015年,吴彬蓉刚来到同辉社区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生意失败让她背负了大笔债务,一家人不得已卖掉房子,搬进了出租屋。巨大的经济压力让她和家人一度变得消沉。
同辉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吴彬蓉的困境后,对其采取帮扶行动。除了通过申请补贴、房租减免、生活用品发放等措施来帮助其减轻经济负担外,还鼓励她走出家门,加入舞蹈队并参与到各种社区活动中。专业的心理疏导、体贴的关心照顾让吴彬蓉逐渐走出阴霾,她的小家也重新振作起来。
“在最困难的时候,是社区帮我找回了精气神儿。现在的我也很愿意帮助别人,能为社区这个大家庭做点事儿,我感到特别开心和满足。”如今,吴彬蓉将自己大部分的空闲时间投入到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哪里需要帮忙,她就会去哪里。
居民与社区之间温情的故事在同辉社区成为常态,“远亲不如近邻”成为大家的切身体会,“吾心安处是吾乡”诗意在这里照进现实。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熟人社会’,让社区成为居民们真正获得幸福感与归属感的温暖港湾。”李艳告诉记者。
同辉社区作为在成都管辖人口数排名前五的“超级大社区”,以“绣花针”般的精细功夫,穿起基层治理的“千条线”,将感知“触角”散布到千家万户,精准及时地了解民心民意、为民解困,推动社区治理实现全面覆盖和高效响应,打通居民服务的“最后100米”。
“小区里面的电动车到处乱停,路都不好走,能不能解决。”“工地周围配套设施太欠缺了,工人吃饭取快递都是问题。”“社区应该设立一个托管站,这样偶尔因特殊情况无法照顾到孩子的家长就不用担心了”……在同辉社区网格驿站定期召开的议事坝坝会上,居民们常常坐在一起出谋划策,共同操心着社区里的大事小事。
同辉社区正在召开居民议事会(央广网发青羊区同辉社区供图)
社区连着千家万户,社区工作攸关市民急难愁盼。作为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渐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创新路径。自“微网实格”治理体系建立运行以来,成都已构建社区总网格3045个、一般网格1.4万余个、微网格12万余个和专属网格1.13万余个,配备微网格员15万余人。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方式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对一座城市来说,一个个社区“细胞”被激活,人民的幸福生活与社会的良序善治也更加相得益彰。
“茶馆文化的成都样本”获联合国大奖,守护一份“小确幸”
12月6日,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公布最终获奖名单,成都市双流区彭镇观音阁老茶馆保护项目荣获优秀奖。一家茶馆有何魅力能获此殊荣?
“想要感受成都老茶馆的味道,你得到里面来拍才行啊!”在茶馆伙计的招呼下,记者绕过一张张老旧的竹桌竹椅走进内堂。缕缕阳光从狭小的天井透射进来,洒在土泥巴垒成的老虎灶台上;茶客们围坐一起,品茶、打牌、摆龙门阵……闻着叶子烟的独特气味,透过嘈杂鼎沸的声音,这个古朴沧桑的老茶馆仿佛时光机器,将百年前的老成都展现在大家面前。
李强正戴着蓝布围裙,在茶馆里忙碌(央广网记者昌思荣摄)
“每天凌晨4点多,就有老茶客过来喝茶,他们自己拿钥匙开门,烧一壶井水,泡一盖碗清茶,一天的生活就算开始了。在成都,茶文化体现的就是人文气息、人间烟火。”李强是观音阁老茶馆的主理人,也是在茶馆“泡”大的孩子。走进观音阁老茶馆,见到他正拎着茶壶,戴着蓝布围裙,穿梭在不同的茶客间。
坚守百年,初衷不变。从1995年起,李强便从母亲手中接过老茶馆,近30年来,他视街上的老茶客为“宝贝”,喝茶只收1元钱,游客也只需10元便可在此消磨一天时光。由于茶馆收益较低,茶馆的运营和保护比较艰难,前些年观音阁老茶馆的建筑本体曾出现了一定的残损。
2021年11月,在成都市双流区相关部门的主导下,为解决茶馆建筑安全隐患、保留其原有材料和建造技艺,保护和传承当地茶文化的项目正式启动。项目保留了公众自主烧水泡茶等传统,并采用地方传统工艺对茶馆墙体进行修补,从外形装饰到精神感受等多维度力求还原观音阁老茶馆的原貌。经过一年半的努力,项目于2023年4月圆满完成。
在老茶馆喝茶休闲的茶客们(央广网记者昌思荣摄)
2024年5月,由国家档案局申报的“成都老茶馆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档案收录了1903年至1949年期间有关成都老茶馆日常经营、管理的珍贵原件共计6345件,印证了成都老茶馆与市民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堪称“中国茶馆文化的成都样本”。
“成都发展得太快了,我曾一度担心像茶馆这样的‘老物件儿’会被这座城市遗忘和淘汰,但让我惊喜的是,老茶馆文化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精心的保护中发展得更好了!”谈到老茶馆的现状,李强喜笑颜开。
闹市有茶楼,公园有茶园,河边有茶座,街巷有茶摊。今天的成都,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茶馆也继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望江楼下,浣花溪边,文殊院内……街头巷尾,2万多家茶馆遍地开花,与这座城市脉搏共振。
集中存放的成都老茶馆档案(央广网发成都市档案馆供图)
“茶馆早已与成都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保护好、发展好茶馆文化,就是守护好人民群众对这座城市的情感与记忆。”成都市档案馆保管处副处长李蓉说。
城市更新向前,不仅是经济腾飞、科技发展,也是民之所想,情之所系,这也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题中之义。
成都已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承载着人们满满的喜爱与赞誉。把人民对幸福生活最热切的设想,持续转化为阡陌街巷的平常,成都,一直在用最朴实的方式,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