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不要拿爱做幌子 “窒息式”教育不可取

厦视直播室 2024-12-16 21:06:47

2024-12-16 21:06:47

监护还是监控?:上海一家长购买“窃听插座”监控孩子 销售者获刑8个月

我们来探讨有关家庭教育的话题,首先从最近发生在上海的一个案件说起。近日,上海普陀法院公布了一起“家长购买特制插座窃听孩子学习生活”的案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不禁想问,父母拥有监护权,难道就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监控”孩子吗?

上海一家长购买“窃听插座”监控孩子 销售者获刑8个月

近日,据上海普陀法院消息,为实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动态,潘女士在程某的网店内购得窃听“特制插座”一台。后来在同事提醒下,潘女士意识到此举侵犯子女隐私并可能涉嫌违法,于是主动向派出所交代情况。随即,该设备的销售者程某被抓获并获刑8个月。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 王明玲:我国《刑法》规定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或者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等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起案件不仅震慑了非法生产、销售窃听专用器材的犯罪行为,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监护权与监控权边界的讨论。律师表示,好在这名家长及时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

律师:非法监控孩子 涉嫌侵害隐私权

否则,在这起案件中,潘女士的行为虽然初衷出于关爱,但却不当地选择了通过非法监控手段来了解孩子的动态,不但会破坏亲子关系,也会让家长陷入违法的困境之中。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明玲:我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当中明确规定,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必须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孩子虽然是年纪小,但其仍然是享有隐私权、名誉权等法律权利的。

父母关心子女的初衷本无可厚非,但是用“窃听插座”的手段显然过了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家长的焦虑。过分的焦虑,导致部分家长采用了非理性的育儿方式。《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显示,80%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表现感到焦虑,45%的家长经常过度干涉孩子的事务。

监护还是监控?孩子:父母过度监控 感受很不好

可以想见,这个数字的背后,肯定隐藏着非常多家长过度监控子女的案例,比如此前还有家长公然在孩子房间安装监控。那么,父母对子女的监护边界究竟应该在哪里?

孩子:父母过度监控 感受很不好

今年高考结束后,江苏一家长把放在儿子房间6年的监控拆了下来,并发文称“感谢监控陪了儿子六年”,此事也一度引发舆论热议。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往往打着爱的旗号,过度监控孩子。对于这些行为,不少孩子表示感受很不好。

学生:憋屈,因为我想自由,我也可以自己成长,我觉得就是沟通,我觉得爸爸妈妈应该有限制地管我。

学生:也是去会征求他们(父母)的意见,但是如果真的有自己的小秘密,其实也会给自己一些空间可能平等地去交流,然后有一些可能会按时地 可能会加开一些家庭的会议,去交流一些对方的想法。

学生:希望妈妈爸爸看着我,面对面说话。

专家: 过度监控干涉 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专家表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确实需要父母的引导和监督,但当这种关心越过了一定的边界时,就会变成强迫和控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 张志坤:压制性的、压迫性质的、强迫性质的,违背孩子的尊严的内核性质的,这些孩子可能会出现几个情况失去安全感,他对很多事情抱有一种不确定性他被包裹被窥探,被要求得太多,他无法打开自己,他也无法相信别人很难在一个集体,在一个社区,在一个社会当中 获得这种相对自由的 相对松弛的一种生活环境。

专家指出,相比监控,建立在信任与沟通基础上的亲子关系,更能有效地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父母应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隐私权,营造信任、包容、理解的家庭氛围。教育的目的不是控制,而是引导和支持。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 张志坤:家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和包容的这么一个,特殊的情感世界和关系世界要建立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托举这样的一种关系,那么它就有一个所谓的边界感和秩序感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成长的空间,这种空间是既有我们父母期待的一面,也有有时候孩子顽皮的一面。让孩子觉得自己说出自己内心世界,不会产生父母的那种质疑打压孩子实际上就像我们养花养草一样,他自然会在阳光雨露,在营养水分的情况下,自然会向上和向善,这是人性的本真,这也是我们对于教育的根本的信任。

新闻观察:不要拿爱做幌子 “窒息式”教育不可取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是胡兰兰。打着爱的旗号,家长们想要监管孩子们的手段是越来越五花八门了,你怎么看待这种有点“窒息式”的教育。

我相信刚才新闻中说到的买窃听插座的潘女士,绝对不是那位卖家的第一单生意。不敢想象在潘女士之前,已经有多少家长买到了这个监听插座,并且还在使用这个设备。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现实中包括我们身边,更多家长是以公开的方式在监控自己的孩子,比较典型的做法就是安装一个类似家用摄像探头在孩子书桌上方,用来时不时看孩子有没有认真做事情。虽然这个行为不属于窃听、偷窥,但仍属于侵犯孩子隐私权。之前还有不少家长在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管教孩子的办法,比如拆掉孩子房间的锁、要求孩子开着房间门或者到客厅做作业、查看孩子每日手机浏览的网页,关键这些做法还得到不少家长的支持。当然这些家长都是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但本质上就是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家长首先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父母子女间也要有边界感 让爱良性循环

这种教育方式方法背后,体现的是家长们育儿的一个心态。但是调查数据告诉我们,大家心态不是特别好,焦虑的情绪几乎是占主导,这个问题要怎么解?

这个家庭教育蓝皮书的环境报告,有不少数据都是聚焦家长层面的。我在想,是不是也可以在学校范围内,给孩子做一个问卷调查,比如就觉得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合适吗?会有窒息感吗?会因此感到过焦虑吗?设置诸如此类的问题来问问孩子们,我相信得到的数据,估计也不是太乐观。要知道在家庭关系里,父母的情绪是会传导到孩子身上的,教育方式方法是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心理走向。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界限,是指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也叫心理围墙。对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在围墙之内才会觉得安全,而一旦有人试图想要越过这个围墙,强行进入到自己的领地,就很容易丧失掉安全感和信任感,激起内心的反击。恰恰不少家长的一些教育行为,就是在模糊这种边界感,试图强行闯入孩子内心的围墙。那么在这样的行为下,就会陷入亲子关系的死循环。所以希望家长们能重视这个自我界限,让亲子关系有个很好边界感,尊重孩子的隐私,用交流的方式合理表达自己。另外“鸡娃”不如“鸡”自己,把这种焦虑感转化成对自己的提升塑造,我相信给孩子塑造一个好榜样,起到的教育效果会更好,让爱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滋养孩子。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