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优富美”看厦门(二):“产业优”迈出融合新步
厦门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增加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厦门市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黄凯:这是我们今年跟南京大学和天马微电子共同研发的全球第一款铟镓氮材料的Micro-LED显示屏。
眼前这块1.63英寸的Micro-LED显示屏,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Micro-LED芯片组合而成。黄凯告诉我们,目前,市面上常规的Micro-LED显示屏,蓝光和绿光芯片用铟镓氮材料制作,而红光芯片采用铝铟镓磷材料,高温环境会出现显示屏幕偏蓝等问题。经过一年研发,在三方科研人员的联合攻关下,首次成功用铟镓氮材料制备的红光芯片替代了传统材料,开发出了全彩显示屏。
厦门市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黄凯:作为一项技术储备,这款显示屏也在上个月获得2024年度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十大进展,也标志着我们的新型材料在实际产品中的首次应用。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与非显业务部总经理 秦锋:以往我们就会有两套工艺去匹配它,全铟镓氮我们可以极大简化工艺,更加适合产线的量产,所以这个技术对于未来在产品上的应用,我们抱有了极大的期待,同时也是我们整个产业,在这方面跨出的明显一步。
依托企业“出题”、联合“答题”、市场“阅卷”的融通创新模式,厦门积极引导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扩大产业合作,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与落地。屏幕无线拼接、透明屏、折叠屏……企业产品上“新”速度越来越快,厦门新型显示产业在不断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中日益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新型显示产业重要集聚区,2023年产值达到1400亿元。
记者 刘晓俊:一千多年前,厦门诞生了杰出科学家苏颂,他创造了七项“世界第一”。如今,被称为“苏颂工程”的厦门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打开了以科技创新引领动能转换的新局面,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源头活水”。作为“苏颂工程”的重要载体,厦门科学城都有哪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呢?走,跟我一起去看一看。
在中科海锐我们看到,将一块重达11公斤的长方形新型材料放到水里,这个重物竟然浮在了水面上。
中科海锐公司副董事长 李辉选:支撑它不下沉的,是一种叫空心玻璃微球的白色粉末。每一粒粉末都是一个微型空心球体,也是构成浮力材料的基础状态。我国生产的第一台能够在海洋最深处开展科考作业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70%左右体积使用的就是这种新型浮力材料,可以抵抗万米深海的压力。
深海开发是我市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以前我国开展深海探索,需要进口浮力材料,空心玻璃微球的研发应用,实现了国产替代。从项目落地厦门科学城到正式投产,中科海锐只用了四个月时间,眼下,他们正在推动空心玻璃微球在5G电子、航空航天、汽车等更多领域应用。今年上半年,企业的营收已经超过2000万元。
中科海锐公司副董事长 李辉选:今年我们可以向海洋领域提供十几种不同性能的浮力材料,应用在海上风电,深海养殖、采海采油等不同场景,开启了国产浮力材料规模应用的新局面,现在已经在产量规模化了未来我们将以厦门基地为核心,助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
自2021年启动建设,厦门科学城搭建了全链条产业孵化服务体系,探索“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新型研发创新模式、“拨投结合”成果转化模式、国际“揭榜挂帅”等科技“新举措”,吸引越来越多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赋能平台在这里聚集。嘉庚创新实验室已攻克碱性电解水制氢等20多项关键技术,翔安创新实验室研发出首支鼻咽癌诊断试剂等重磅产品,支撑厦门相关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记者 刘晓俊:眼下,厦门还正在建设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着手策划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实施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锚定“产业优”,牢记“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的殷殷嘱托,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正不断向“新”行。
4大支柱产业集群、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6个未来产业,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活力释放,已形成10条规模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在20多个产业细分领域,有超过60家科技型企业和高校院所的近百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乃至全球第一。
市政协委员、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院长 张文惠:厦门坚持把科技创新引领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厦门跃升至第72位,四大支柱产业集群总规模超2万亿元,走出了一条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市工信局产业处处长 杨金水:结合“十五五”规划,我们要继续强化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链的延链强链补链,强化产业的创新,提升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特别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水平,强化赋能企业,进一步构建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