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李鬼”字典不能止于严查
遇字不决,问问字典。走过古稀之年的《新华字典》,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堪称“无声的国民老师”。然而,如果你碰到网页版的在线新华字典,那可要长点心了。因为,新华字典还没有推出网页版。
一些在线字典网站抢先一步,打着“新华字典”旗号,吸引用户点击访问,内容错误百出:有的字音字形有误,有的词语释义不当,提供的例句更是前言不搭后语,误导读者。比如,一在线字典网站把暖huo错标成暖he,要不是例句露出了马脚,差点就把人忽悠了——“我们尽力做着喜欢的事,心中便充溢温暖和安宁。”如此重新定义“暖和”,看来它懂的不是读音,而是“断句的艺术”。
这也更加折射出,字典的严谨和准确何其重要。每年年初的“十大语文差错”,就是最直观的例子。面对这堂“语文公开课”,总会让人感叹“原来我错了这么多年”。汉字博大精深、字音复杂,“不懂就查字典”,是一种必要的敬畏。可本身就问题重重的字典非但不能以正视听,反而会混淆视听、印证错误印象。尤其是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儿童和学生而言,其负面影响是长远的。往大了说,语言的生命在于规范,以讹传讹无异于损害文明根基。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作诗的过程如此艰辛,编撰字典何尝不是这样?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李宇明曾表示,“有时为了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的释义,专家们会反复讨论,去实地调研。编字典的辛劳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据业内人士透露,像《新华字典》这类重点工具书,其编校流程之繁多,远超出一般图书的“三审三校”。反观一些“在线字典”,假借权威之名,却毫无担当与节操,只是范文下载、教育培训等收费业务的引流手段。心里装的都是生意经,也难怪好经被念歪。
对于文化传承,必须“咬文嚼字”;对于文化领域的“李鬼”,更要“锱铢必较”。这既关乎信息的真实无误,也涉及正版字典的声誉、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从法律上说,未经出版方的许可使用驰名商标,既构成商标侵权,同时也构成不正当竞争。然而,在隐蔽的互联网角落,侵权轻而易举、手段多样,与之极不相称的,是像打地鼠一般的监管困境——举证成本高、平台执行机制不明,长周期的维权途径与网络的快速传播,构成了一对难解的矛盾。
在严查严打之外,树立治理思维很有必要。从优化举报服务,到完善制度规范;从强化技术支撑,到健全处置机制;从提高甄别能力,到全民参与抵制……政府机构、网络平台、辞书出版机构,还有普通民众,需要形成合力,守护字典的尊严。
在“知识与文明”这本字典中,一个“假”字也容不下。唯有标本兼治、打防结合,才能让“李鬼”字典逐渐失去生存空间,蹦跶不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