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厦门实践(六):湖里区围里社 | 打开“围篱” 向新生长

厦视新闻 2024-11-20 19:40:33

2024-11-20 19:40:33

在厦门,不少城中村因城市建设而兴起,也因城市发展遗留下问题,陷入发展瓶颈。今天(20日)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厦门实践》,我们一起走进湖里区围里社,看看它如何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以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为契机,做好“加减法”,迎来新发展。

从卫星图看,围里社被周边的产业园、企业、公建设施等环绕,0.3平方公里的城中村居住了3.75万人,楼栋密集。曾经,这里违章搭盖多、巷道狭小脏乱,每到上下班高峰期便堵得水泄不通,有时从村里开车出去要堵半小时。

如何做好空间梳理,化堵点为通途,成为围里社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首要任务。然而,拆除违建、拓宽道路牵涉居民利益,不少人对这项工作不理解、不配合,为此,街道、社区成立专班,通过制定空间梳理规范、入户宣传解读政策、党员干部带头改等方式,逐步化解居民心头的“堵点”。

湖里区禾山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 秦宪帅:在改造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和群众说,打通路是增加邻里的关系,也非常方便群众出行。牺牲一点点利益,但是为了我们长远利益还要为后人造福,通过我们的解读、解说,他们逐渐感到环境提升了,生活在这里感觉有安全感了,还有幸福感。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围里社拆除堵点277个,腾出可利用空间面积约4.8万平方米,打通了1条断头路、2条步行道、1条环村道,以及106条巷道……通过“做减法”让城中村通透清爽。

湖里区成长幼儿园园长 刘建英:之前一下雨,我们的路面就有很多小水坑,孩子下雨上幼儿园就会容易摔跤,衣服都容易湿,现在的路面铺了沥青也变得平整了,越来越好了。

湖里区围里社居民 陈燕:以前这边全部都是铁皮房,现在全部已经整改,看上去也更舒服一点,房客过来租房子也更安心一点。

空间梳理提升立竿见影,但围里社仍面临如何盘活低效用地、如何规范管理等长远发展问题,需要“做加法”。为此,围里社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因地制宜发展新的产业,进一步增强城中村为城市发展提供生活配套的能力。

湖里区围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陈延风:我们引入社会资本,率先在城中村创新运用“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管理一体化”的“EPC+O”模式,对围里公共设施建设、智慧平台管理、产业提升、引进大物业服务等进行一体化运营管理。挖掘本地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生成项目。

“双十一”当天,位于围里社重要入口的东围创意市集投用迎客,20多个新潮时尚的集装箱商铺错落有致地分布,有咖啡、奶茶等饮品小站,也有烧烤、牛排等美食餐厅,烟火气十足。难以想象,这里原先是一块不起眼的边角地,常年黄土裸露、杂草重生、车辆乱停放。不久前,围里社借助“EPC+O”模式,引入中建四局对这里进行一体化改造,将这块昔日低效杂乱的边角地,改造为业态多元的创意市集。长期打零工的小伙陈少豪抓住商机,与合伙人一起开了这家咖啡店。

湖里区围里社居民 陈少豪:挺看好这里的发展,周边年轻人挺多的,消费能力也可以。

中建四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创新投资分公司部门经理 陈德盛:在我们这些集装箱顶上部分设置了光伏板,储存到的电量用于我们这边的储能跟新能源电动车的充电,我们这边还建了一个充电站。

眼下,市集、停车场、篮球场、文化客厅等一个个项目在围里社生成落地……产业盘活了,环境变好了,也让越来越多人对这里有了认同,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城中村现代化治理。

湖里区围里社居民 陈友利:作为居民,我也想出一份力,最近我就想把祖宅后面的废弃猪圈,改造成电动自行车的停车位,给街坊邻居提供方便,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好。

湖里区围里社居民 张小宝:之前我们家门口路也是很窄的,出门有时候不小心会碰到人。我打掉一个台阶,差不多50公分,这路现在就宽了很多,很好走了。给大家方便,自己也是方便。

围里,这个原本厦门北部的小村落,因城市建设、产业落地,打开“围篱”,如今又因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改善了居住条件,注入了产业发展活水,迎来有机更新和生长。在这里采访时,有一句话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来了就是围里人”,围里正和厦门其他的城中村一样,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新的发展机遇,以更实际的行动,让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