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 今天我们自己上新闻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在这里跟所有的同行们道一句辛苦了,节日快乐。作为记者,我们用笔触记录时代,用镜头捕捉真实,不管是社会百态还是百姓民生,我们一直在奔赴每一个新闻现场,与这座城市频共振。但面对时代的新变化,我们也有自己的困惑,记者会被人工智能AI取代吗?今天的电视记者还能做些什么?在这个属于记者的节日,我们想听听同事们的职业思考。
这就是我们的新闻“生产”机房,经过几代系统更新,我们现在大屏新闻使用的,大都还是比较传统的电视编辑系统。
“强哥,刚回来吗?刚拍片,又拿“大家伙”重不重? 还好,也就几十斤吧,拿捏。
没错,即使摄像设备已经五花八门,但这些“老前辈”们依旧在采访车上占据一席之地。那我们一天能生产多少新闻呢?
从我们栏目的报片系统来看,一名记者,一天最多能跑两条新闻,每天至少要8、9名记者在外面拍片。每天晚上9点,25分钟,最多也就十几条新闻。你要讲速度、拼流量,那我们好像真的有点喘。
记者 胡兰兰:短视频、人工智能、一键生成,每个时代产物,都会让我们倍感焦虑,有人说世界是个巨大的弯路,那我们仿佛就站在这个行业最大的拐弯上,关键是,谁也不知道前方还有几个弯。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彭煜:怕被取代吧。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张耀地:怕我们做的内容没有反馈。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杨林:我们传统媒体要怎么去创新?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王爽:我们觉得很有意义很有意思的,但是发出来发现其实好像没有那么多人会去在意。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陈达祥:电视新闻要做,同时要兼顾新媒体,感觉整个人是分裂的。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伍晓慧:就感觉赶不上这眼花缭乱的世界。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邱玲梅:我们有很多的这种职业优势,但其实现在都没有了。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方曼丁:我们这个行业,我们这个职业会何去何从?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张哲仡:在想一个新闻标题,(有那么纠结吗?)有,标题起不好,嘉哥(责编)会说我。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王玉琨:我在选一个现场,要好看啊。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杨弘(打电话沟通选题):但你这样太空了,对我们来说,完全没有立起来,没有东西。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彭煜:我刚接到一位采访对象的电话,他说他们家有积水了,我要过去看一下,不说了,拜拜,
在这个AI一秒可以给你上千个选择的时代,我们还在为一个标题,一个画面,一位采访对象的诉求纠结。不过时代在跑,我们在追,每一个时代拐弯处,我们也都坦然面对。各类新媒体端,各种技术创新,我们在苦修内功,练就“三头六臂”。身处时代洪流,我们并非全然无畏,但依旧执着奔赴每一个新闻现场。所以,如果你要问记者这个身份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这份对真相的不懈追求,对社会正义的坚定守望,就是我们一直向前的一种底气吧。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黄丹妮:因为我的报道好像这个城市施划了900多个的电动自行车停车位,我心里觉得挺自豪的。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方曼丁:现在大家都在短平快的时候,我们还得沉下心来去现场,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去拍摄。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熊伟:当我们可能解决了一个很细小的问题,或者我们推动了这个城市某一个领域的发展,可能这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某一个瞬间。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陈夏辛:每天我的工作也是出去和外界接触,然后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也会看到外面的一些景色,外面的正在发生的故事。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邱玲梅:你会在有些新闻事件,你是亲身经历的见证这样一个人,其实在那一瞬间,你会觉得哇,原来还挺好的,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肖鑫:希望通过更多的尝试,让大家能够让受众能够喜欢我们,或者是让受众能够更愿意看我们做出来的内容。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伍晓慧:完成了我的表达,也让我的采访对象能够有一次比较充分的比较好的一个表达的机会,我觉得这就是。
我们当记者的改变不了什么的 你只需要把那些发生的事情,记下来就可以了 ——电影《不止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