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警惕阻车桩对城市管理带来的“次生灾害”

厦视直播室 2024-11-07 21:06:19

2024-11-07 21:06:19

最近,有车主反映,思明区汇文路上出现了一些阻车桩,由于这些阻车桩太矮了,不少司机开车时根本看不到,有的直接就撞上了,让车子挂了彩。我们的记者接到相关的反映后,随即展开调查采访,结果发现不仅汇文路,厦门不少地方都有类似的阻车桩,这些阻车桩常给大家“添堵”,司机和附近居民对此颇多微词。

街头阻车桩“添堵”?记者实地走访:汇文路阻车桩过低 小车频“挂彩”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设置这些阻车桩呢?

汇文路阻车桩过低 小车频“挂彩”

根据市民的反映,10月31号上午,记者走访了思明区汇文路。在现场,记者看到,从汇文路与后埭溪路路口到汇文路55号城市花园大厦前,这段约200米长的道路中间,有4组阻车桩。不少路过的司机反映,这些阻车桩过矮,又没有安装醒目的警示设施,开车经过时,如果不留神,就很容易撞到。记者看到,在位于银龙广场南门前的这组阻车桩中,有两节桩子已经损坏。记者用卷尺测量了一下,发现这些阻车桩的高度只有20多厘米。附近的商家说,这些阻车桩大概是在10月30号中午安装的,装好后不到一天,就接连有车撞到桩子。

店面经营者:有五六辆车以上撞到,之前很早也有装过,之前比较高,那种塑料的,比较少人撞。

多条街道安“桩”缺少规范 杜绝违停却导致事故频发

其实,不光汇文路,记者深入走访发现,我市不少道路都安装了类似的阻车桩,大部分由交警、街道或城管等部门安装,初衷是为了将两条车道硬性分开,防止有车辆违法占道停放。然而结果似乎不尽人意,在金鸡亭寺旁的卧龙路、前埔片区的古楼路以及莲花片区的香莲路,记者发现路面上阻车桩的安装都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没有统一规范,卧龙路上的阻车桩,不仅用于分隔两条车道,还单独隔出了一条人行通道;香莲路以及古楼路的阻车桩,则是与警示柱组合安装。另外,每条路上的阻车桩高度也不一样,香莲路上高度在20厘米左右,古楼路的则是50厘米高,卧龙路上是两头高50厘米、中间高20厘米。而面对着50厘米高的阻车桩拦路,消防车也无法正常通行,万一附近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影响车道宽度。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即使是路面简窄的县级、乡镇级道路——四级公路,单车道也应该有3.5米宽。但卧龙路双向两个车道被阻车桩分割成了一个人行通道和两个车道,车道剩下的宽度仅为2.8米和2.74米,稍微宽一点的车,通行就得非常小心。

第三,与道路交通标线冲突。在香莲路上,阻车桩全部都安装在黄色虚线的交通标线上,黄色虚线是允许车辆临时借道和调头的,但装了阻车桩后,这里的交通标线就失去了意义。

街头阻车桩“添堵”?交警回应:安装阻车桩后 25条道路违停现象基本杜绝

记者也把市民提出的这些问题反映给了有关部门。

交警部门回应,目前思明区一共有25条道路安装了阻车桩,全部都是双向两车道。安装的原因,主要就是违法停车现象严重,挤占车辆通行空间,导致道路拥堵,严重影响消防、120等应急救援车辆通行。而且从以往经验看,单依靠交警巡查处罚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安装阻车桩之后,确实会发生个别车辆刮擦事故,但基本杜绝了违法停车现象。所以虽然目前阻车桩的安装没有明确的统一规范,但这种做法确实也是现下解决违停问题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接下来他们会进行研究论证,综合考虑道路条件、通行秩序和通行安全等情况进行调整,部分区域道路交通情况有变化可以拆除的就拆除,不够醒目的加装警示桩,尽量减小对行车的影响。

新闻观察:警惕阻车桩对城市管理带来的“次生灾害”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是刘宁婕。你也参与了这条新闻的报道,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看法。

最开始我们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特区新闻广场》微信公众号后台收到了一个群众提供的新闻线索,当时汇文路上的阻车桩刚装了一天,就有至少4辆车撞上去了,投诉的人应该是就是附近的居民,可能真的是看不下去了,也非常不理解这样的设计,就拍了几张照片发给我们。没想到新闻播出后,后台的留言更多了,很多老百姓都来反映,说哪条路也这样,可见这个问题普遍困扰群众很久了,很多人吃过亏,而且是哑巴亏,因为就算你撞到了,也只能自己认个倒霉,车技不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去和一个公共设施较真的。但实际上,我们看新闻里的梳理,这个公共设施存在很多的问题,而参与设计安装的几家单位,都是交通安全、城市管理的“专家”,以记者这样的一个“外行”都能发现这么多问题,相信几家单位不可能不知情,究其根源,可能还是把管理想得简单了。安了阻车桩或许解决了违停问题,提升了路段的通行效率,从眼前来看相比一些车主的不便和损失,收益好像更大,但长远来看,它反映出的是城市管理的智慧和温度,是管理者在公众面前的一个具象的化身,如果它是没有标准的,是随心所欲不顾群众利益的,那它最后可能就会把城市管理和公众信任阻隔开,成了抵在两者中的一根刺。

每件“城市家具”都需要充分论证 科学设置

阻车桩的设置也是为了解决违停问题,怎么平衡?外地有没有什么办法和思路可以借鉴?

不仅是新闻里拍到的,类似的阻车桩还有很多,比如有圆形或方形的石柱、带铁链的地柱、三角锥等等,它们经常突兀地出现在路上,带着治理占道经营、违停、人车混行等等使命,成为“拦路虎”。不仅仅是在厦门,搜索新闻会发现,全国各地都出现过对阻车桩设置的争议和讨论,各地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今年7月,山东省济宁市将一些路段的阻车桩全部拆除;北京在7月1日起实施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阻车桩的设置。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在强调一个信息,包括阻车桩在内的每件“城市家具”,都关系市民生活和安全,都要充分论证,科学设置,不能“想设就设”。我们也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尽快梳理我市的阻车桩,进一步规范、清除、优化,减少对公共空间的占用和对公众出行的影响。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