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厦门实践(一):思明区黄厝社区:从异乡人到主人翁 “这是我们共同的家”
城中村治理是我国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厦门城中村现有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如何让这些来厦打拼奋斗的人们,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
202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计划用3年时间,对108个城中村集中实施全域、彻底、科学的现代化治理,探索试验、探路先行。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城中村治理实现重大突破,打造了一批精品样板、推出了一套标准指引、出台了一套政策法规、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典型案例入选中央主题教育整改整治案例选编,成功实践经验被新华社等多家央媒报道和转发,引发广泛热议和关注。
从今天(16日)起,《厦视新闻》推出专栏报道《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厦门实践》,记者从近两年启动现代化治理的71个城中村中,选取25个比较成熟的精品样板城中村,蹲点一线调研采访,聚焦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深度展现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厦门实践。今天首先走进思明区滨海街道的黄厝社区。
深圳游客 贺先生:我们4点多就过来了 在这边等着,还能听到海浪声。
北京游客 马女士:大海望过去没有边际,太阳出来的时候很美很壮观。
记者 郝婉岐:在黄厝沙滩,听海浪拍打礁石,等太阳慢慢升起,这是属于厦门的浪漫。顺着椰林大道骑行,是海天一色,是海风徐徐。
依山傍海的黄厝社区承载着厚重的雁塔文化、知青文化、海防文化等历史文脉。9.6平方公里的总面积里,涵盖了塔头、溪头下、黄厝和茂后4个自然社,总人口1.4万,其中外来人口占比超过八成,加上慕名而来的游客,人流量大。但曾经的黄厝社区乱搭乱建、道路破损、交通拥堵......
思明区黄厝社区党委书记 林丽虹:比如说我们现在走到的(塔头社)大队部幸福广场,前身其实是一个破旧的农贸市场,周边也有很多的简易搭盖,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我们前期其实也征求了周边商户跟店家的意见,感觉阻力比较大。
塔头社是黄厝社区开展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起点。那时,社区公共空间杂乱无章,亟需拆除违章搭建,腾挪发展用地。林丽虹告诉记者,当时尽管已经开了好几次会议,但仍有一些商户和居民对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没有概念,甚至有人认为,好端端的,到底为什么要拆?
思明区黄厝社区党委书记 林丽虹:我们带动党员、居民组长、老人协会的一些代表,不断去跟商户做工作,一起坐下来共同协商,也把未来这个区域要打造的广场方案给大家看,(最后)完成了整个农贸市场以及周边简易搭盖的拆除。
违建拆除了,广场建好了,这里举办了黄厝社区的首场晚会,璀璨灯光下,是居住在这里的新老厦门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
以幸福广场改造为起点,黄厝社区腾挪出土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共享站房、户外运动公园等一批惠民工程完成建设。社区也逐步构建起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议事机制,“溪头下入口标识设置”“滨海小学上下学期间道路拥堵”等上百个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在一次次坐下沟通协商中得到解决,城中村旧貌换新颜。
这是黄厝社区最常用的议事场所——塔头会客厅,去年还是清洁楼的它,今年初迎来“华丽转型”。
会客厅里,主理人蔡新哲正和社区居民一起,商量着消防技术改造怎么做。令我们意外的是,蔡新哲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黄厝人。
创业青年、思明区黄厝社区塔头会客厅主理人 蔡新哲:我是在美国学的景观建筑。2022年底来到黄厝,发现这边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包括营商环境,所以我选择这边进行文旅项目的投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闽南古厝,它有170年的历史。
在亲历社区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过程中,蔡新哲逐渐意识到,整村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提升,仅仅只是第一步。想要吸引更多的人走进黄厝,需要更加丰富多元的优质业态,也需要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
创业青年、思明区黄厝社区塔头会客厅主理人 蔡新哲:我觉得城中村治理需要很多带头人,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只依靠社区或者政府的力量,是需要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或者说新兴力量,才有可能把我们社区的生命力提升起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来到社区进行共创。
正是秉持着这种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理念,黄厝社区募集到了越来越多的主理人。知青之家主理人黄国荣,因为大队部、知青楼的改造提升,在50年后重回黄厝,用一次次讲解、一场场活动,带领大家追忆当年的红色岁月;银发工作室主理人吴国连,在乡医岗位上退而不休,每周坚持为居民开展义诊,组织志愿服务定期慰问社区老人;宝妈议事团主理人姜桂玲,搬来黄厝后,组织有特长的“宝妈”开设了瑜伽、羽毛球、书法等各类课程……在黄厝,越来越多人找到了属于自己在社区的那块拼图,共同拼出完整而美好的生活轨迹。
思明区黄厝社区塔头社知青之家主理人 黄国荣:变化真的是很大,特别是近几年城中村改造,我们感到说现在知青楼修缮得很好,而且利用得很好,又回忆了以前在这边生活的情景。
思明区黄厝社区塔头社银发工作室主理人 吴国连: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我们这个银发工作室,让社区里的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思明区黄厝社区塔头社宝妈议事团主理人 姜桂玲: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居民,真正地拧成一股绳,大家共同去为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奉献 。
如今,黄厝社区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还在继续,未来,塔头社、溪头下社将打造成为“通山达海·人文历史小镇”,而黄厝社、茂后社将化身为“山海走廊·滨海活力小镇”。
上海游客 杨女士:我觉得(黄厝)有一些旅游文化和当地风土人情的结合,开了很多这种基于游客的店,包括咖啡馆等等,也有很多当地人依然在这里生活,我觉得城中村和旅游结合得还是挺好的。
思明区黄厝社区民宿业者 阮佳琦:现在很多客人愿意在社区里走一走、看一看。我的小朋友出生跟民宿动土是同一天,所以它就跟我的孩子一样,希望它跟我的小孩一样茁壮成长,更希望(黄厝的)旅游行业越来越好。
在黄厝社区采访的这几天,我们用相机定格下城中村里的那些小美好。大家在黄厝感受这一份独有的氛围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城中村治理的意义不言而喻。结束采访时,我在塔头会客厅的“朋友圈”上也写下了自己的期待:愿这片大海的浪漫永存,更愿黄厝能成为过客的归宿,上演更多从异乡人到主人翁的故事,让这份如家般的温暖,在这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