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校服应该回归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的本意
北京最近做出了一个有益尝试。日前,北京推出了校服改革,强调中小学校服坚持学生自愿购买原则,同时提出了“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来看报道。
日前,北京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培育绿色环保节约理念,中小学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学生、家长购买校服或捆绑销售;允许学生按照所在学校校服款式、颜色,自行选购、制作校服;学校可探索学生校服循环使用,创新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减少资源浪费。不少家长都对于校服循环使用的做法表示支持。
家长:孩子长得比较快,基本上是头年刚买完的,到过年就已经短了,然后到转过年还要重新买,这就是对于家庭支出吧,也是一部分的一个负担。
家长:主要是孩子身高长得太快了,就是这个衣服可能没有明显的污渍,或者就是纯粹就是穿两次就变小了,我觉得这个能循环利用的话特别好。
此前,北京已经有一些学校在校服循环使用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例如,2019年,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就开始实施“旧校服循环使用计划”志愿服务项目,最初是同学们发现失物招领处堆积了大量无人认领的校服,于是将这些旧校服经过筛选、整理、清洗后进行公益售卖。发展至今,也有不少同学会将自己的旧校服主动捐出。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教导处教师 刘志敏:捐赠成功了,他们(志愿者)会发给这个捐赠者,一个小小的卡片,这卡片是一个兑换券,它叫做新的旧校服兑换券,也就是成功捐赠学生的,凭这张卡片,可以在狂欢节公益售卖时候,凭这张卡片,去换领一个已经消毒清洗完毕的新的旧校服,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一个学校内部的,一个校服的循环。
据介绍,经过筛选,六七成新以上的校服会进入循环使用流程,最关键的一环是清洁消毒工作。为此,学校邀请了医务室老师进行严格把关。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教导处教师 刘志敏:借用了我们学校医务室的一个消毒设备,紫外线的光照设备,对这个衣物进行24小时的一个消毒,这个环节都进行之后,再进行一个质检和包装的工作。
同学们表示,经过筛选、清洁消毒、质检包装等多重工序处理后的旧校服,穿起来与新校服几乎没有区别,甚至穿起来还更加安心和温暖。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学生 杨树:其实在穿旧校服的过程当中,也不会有什么,就是这是别人穿过的衣服,我必须要去穿新衣服之类的(想法)其次是有一种心理上的,比较安心的感觉吧,因为它是对于这个节约资源的一种体现。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学生 张瑞松:我们当时戏称,就是说这上面还带有那个学长学姐留下来的,这个知识的能量,就感觉还是一种很温暖的感觉。
【探索校服循环使用:校服循环使用推广落地仍存障碍】
事实上,鉴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服存在巨大资源浪费的问题,国家层面对于校服循环使用的谋划也早有共识,已经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意见。但校服循环使用为何至今推广率不高?其中存在着哪些阻碍?未来还有哪些发展空间?我们接着来看。
早在2015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立足环保节约原则,选用礼服式校服的,可采用学校统一购买供学生循环使用的模式,也可探索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努力降低资源能耗”。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也提出“在中小学校试点校服、课本循环利用”。
校服循环使用已经倡议这么多年,在现实中的推广落地,为何一直收效甚微?专家分析,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障碍:首先是家长观念,如今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家长不愿意孩子穿他人的旧衣服;其次是卫生问题,与其它的物品相比,衣服与人体接触更为密切,存在一定的健康安全风险,让人有所担忧;第三是渠道缺乏,没有明确由谁来负责校服的回收、消毒、再利用,因此也没有形成校服循环使用的环境和氛围。
专家建议,校服循环利用不能止于倡议,更需要教育等相关部门,以及学校、家长多方联动,一盘棋共同探索和落地。当前,同所学校内的校服循环使用 已经涌现出许多范例,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发展校际间的校服循环使用,并适当引入社会力量,从而找到更加高效的工作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马亮: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跟相关的学校进行沟通,看能不能去尽可能地统一校服的风格,款式那这样的话,其实这个校服的循环利用,就可能从学校内部走向学校之间,同时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校服的循环利用,就涉及到谁来组织的问题,那我觉得这个方面,其实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可以推动一些机构参与进来,你比如提供这种校服的,回收还有校服的清洗保养,进而能够让它到合适的方式去流转。
【新闻观察:校服应该回归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的本意】
接下来是新闻观察环节,今天来到演播室的新闻观察员是巨东红。巨老师,对于校服循环使用,您怎么看?您认为可推广吗?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参考国际普遍做法,统一着装上学成为普遍共识,进入21世纪,校服成为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的标准着装。校服被中小学生的“第二层皮肤”,“优质、合体、美观、舒适的校服是培育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团队意识、传播平等精神的有益方式,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为了加强校服管理,国家教委于1993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但对校服生产、采购、选用等核心操作环节均未作出具体规定。2005年,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针对校服管理的关键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形成有效管理服务体系。在强化学校选用管理部分,提出学生自愿购买校服,允许学生按照所在学校校服款式、颜色,自行选购、制作校服。
立足环保节约原则,选用礼服式校服的,可采用学校统一购买供学生循环使用的模式,也可探索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努力降低资源能耗。与此相比,北京市教委、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延续了环保节约原则,发展保障原则(对家庭贫困学生、革命烈士子女、孤儿、残疾儿童等,要采取多种措施无偿提供校服,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在校服选用上更充分地体现了民主参与原则(即明确建立以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为主体,由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代表等多方参与的校服选用组织,全程参与款式设计、面料选择、颜色确定、功能需求、价格范围、采购方式、售后服务等选用采购工作,充分保障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校服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但校服循环使用是否具有可行性?从学生、家长角度看,有几点要解决,一是旧校服的卫生问题,二是校服更换的程序问题,在哪儿换,找谁换,是否有统一消毒和更换机制等,所以,要落实意见,还需做细致的工作,切实推行校服的循环使用。建议在校服循环使用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参与权,通过校服循环市集、家长交流平台等,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校服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