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一周年 厦门交出亮眼答卷

两岸新新闻 2024-09-12 22:23:18

2024-09-12 22:23:18

去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一年来,厦门牢牢把握中央赋予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承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战略使命,充分发挥对台特色优势,深入贯彻《意见》要求,在厦台经贸合作、支持台胞来厦就业创业、促进厦金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一批首创改革成果,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来自台北的“90后”剑道达人苏郁程,2013年登陆发展,在厦门经营一家剑道馆。随着业绩的日渐成长,他有了扩大经营的想法。今年3月,大陆首部鼓励台青就业创业的地方性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若干规定》正式实施,这给他吃下了定心丸,更坚定了要在厦门大展拳脚的想法。今年6月,苏郁程担任负责人的厦门首个海峡两岸体育商业融合基地——融体台青文体创业就业基地正式成立,截至目前,已迎来28位台青入驻。

厦门融体台青文体创业就业基地负责人 在厦台胞 苏郁程:在这一年在厦门的变化,其实很能够感受出来来厦门创业的台青,慢慢的越来越多了,而且比较特别是来就业的台青也跟着变多了,这个说明是什么,这个法规真的是,帮助到我们非常多的台青在这边可以落地生根。

《厦门经济特区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若干规定》是厦门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其在吸引台湾青年就业创业上大胆探索创新,包括允许台青按照大陆企业登记设立企业;通过创立基金、征信合作、财政支持等举措,解决台湾青年创业融资困难;扩大台湾地区的职业资格的采认范围等。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若干规定》发挥经济特区立法“试验田”作用,是厦门全面落实中央《意见》精神的重要实践。

厦门市人大侨外委主任委员 洪春凤:这部法规,将立法领域从两岸经贸合作领域,拓展到社会融合发展领域,又对近年来,我市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以总结,主要解决台湾青年在厦就业创业的突出问题,为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把厦门打造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创造更优的制度空间。

在对进一步扩大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范围进行了立法明确后,相关举措也快速落地。厦门市率先采用免理论考核、免综合评审的方式,对水平评价类的台湾职业资格按“非禁即享”原则予以直接采认,对准入类职业资格予以放宽限制。目前,厦门已对195名台湾同胞的职业资格予以直接采认。

集美大学海洋信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台湾教师 黄保勋:对于台湾教师或者是台胞,一些职业认证上面的一个认可,代表说两方的技术是有互相交流的,这对于两岸融合发展上来讲,尤其是针对青年的部分是一个莫大的帮助,这样缩短了我们来到大陆之后,所要申请的一些繁琐的数据程序跟手续。

在促进两岸经济合作,产业融合方面,厦门也大胆创新,设立大陆首个“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为两岸产学研机构、企业,尤其是台湾地区中小微企业及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标准化综合服务,目前已收录两岸共通标准234项。大陆首支由台商发起的两岸产业投资基金也在厦门成立,基金规模7.86亿元人民币。

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全国台企联金融工作委员会主委 吴家莹:我们现在投入的板块,有芯片、医疗科技、新能源等等,我们着重于比较高端的,新科技方面来做一些投入,企业如果取得我们基金的投入,它不用负担利息等成本压力,只要专心去经营好企业。

厦门金门门对门,“厦金同城”亲上亲。落实中央《意见》要求,一年来,厦门着力推进厦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落实金门同胞同等待遇,厦金“同城生活圈”建设按下加速键。今年6月,厦门在五通客运码头新设金门乡亲服务站、在赴金旅游办证中心创新设立“近便利”台胞服务专区,将涉及台胞办理面广、量大、高频的政务服务事项合理归集,方便台胞抵厦即办、一站集办。

金门同胞 罗建霖:(办理速度)非常快,比我们那边的速度还快。

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 韩萤焕:未来促进两岸之间的应落尽落,应通尽通,这个方便性的话会提高非常多。

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一周年,厦门交出亮眼答卷。接下来,厦门将继续在“通、惠、情”上下功夫,持续深入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让台胞台企愿意来、留得住、融得进、发展好。

在厦台胞 王博鸿:这边的机会比较多,这边挺好的,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创业比较没有压力。

在厦台胞 方昱翔:一路走来这一年,与很多人的帮忙,然后还有一些政策,对台企的温馨的政策,希望自己可以成长茁壮。

在厦台胞 厦门自贸智创互联台青创基地负责人 朱冠宇:共同营造,创造一个两岸的美好,作为一个两岸的桥梁。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