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更新改造 厦门有了技术指引

厦门日报 2024-07-04 08:59:30

2024-07-04 08:59:30

城中村更新改造改什么、怎么改,我市有了具体技术指引。昨日,市资源规划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近日制定印发的《厦门市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编制导则(试行)》(以下简称《编制导则》)。

“城中村改造是党中央作出的‘三大工程’重大战略部署之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市资源规划局副局长沈瑞全说,目前我市正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更新改造相关工作,各区也陆续开展了试点工作。但从实践看,我市在规划编制技术上还缺乏统筹,主要体现在规划编制审查流程、编制内容标准和深度、编制成果规范等方面未形成统一的规定和技术标准,导致现阶段相关技术成果不够规范,对规划管理和实施工作造成一定制约。

为此,市资源规划局特制定《编制导则》,以统筹规范厦门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编制相关技术指引。与之前已经出台的《厦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厦门市城中村打造“四个社区”工作指引(试行)》《厦门市城中村改造规划工作导则》等政策文件相互衔接,为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形成统一的规定和技术标准,更好统筹安排城中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城中村全面有效治理,整体系统提升城中村人居环境。

市资源规划局表示,《编制导则》自发布之日起试行2年。

区分3类城中村 推动差异化编制规划

市资源规划局详细规划处处长翁芳玲介绍,我市针对城中村不同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发展诉求等,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分类科学引导城中村各项建设。具体来说,即落实《厦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中整治提升、拆除新建、拆整结合三类城中村分类,针对不同类型城中村提出规划重点与方向指引,形成差异化编制。

●整治提升类

将主要通过小规模、渐进式改造提升城中村整体人居环境。通过梳理存量空间资源,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和便民商业设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人居环境,增加公共开敞空间,提升道路和市政设施,保障消防和公共安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引导产业发展。

●拆除新建类

这一类型,还细分为远期拆(搬)迁的城中村、近期拆(搬)迁的城中村。其中,远期拆(搬)迁的城中村原则上近期以综合整治为主,局部拆建为辅,预留未来发展弹性,避免产生二次征拆;近期拆(搬)迁的城中村,在实施拆(搬)迁前,维持现状格局基本不变,原则上不进行工程建设,只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加强日常管理,确保干净、整洁、有序。片区开发按照城市标准进行策划、规划,将重点考虑与周边建设用地的衔接,合理进行土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绿化与开敞空间等系统的规划。

●拆整结合类

将科学划定整治提升与拆除新建的实施范围,统筹制定改造方案,按照整治提升类与拆除新建类分别实施。

统筹规划编制10大方面内容

“厦门城中村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因此,城中村更新改造中如何做好民生这篇大文章,有效提升人居环境,是我们重点关注的。”翁芳玲说。此次《编制导则》统筹了规划内容要求,形成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主要内容。今后,在各区政府、指挥部、镇街等相关部门或单位组织编制规划时,就可对照《编制导则》中的内容查缺补漏,有利于保障一系列民生基础设施落地。

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公共服务、道路提升、市政提升、消防安全、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公共安全、智慧管理10个方面。譬如,在整治提升类城中村的更新改造中,为提升城中村的公共停车能力,《编制导则》明确可通过存量空间更新改造、集体发展用地建设等,增设城中村公共停车场,并推动停车智能化建设。电动车充电站应设置在村庄出入口及主要街巷周边,占地面积50平方米-150平方米。城中村公厕布局方面,每个城中村应至少设置1处公共厕所,有条件的村庄宜设置至少3处公共厕所,公厕宜设置在主要街道、公共场所、餐饮商业周边,可采用可移动式公厕。城中村运动场所配套方面,室内外运动健身场地总面积不宜少于1500平方米,运动健身场地设施不宜少于6处,其中包括1个标准的多功能篮球场(馆),条件成熟的运动场可增建顶棚、简易看台或提升改造为多功能体育馆。鼓励结合村居街巷或环村道路建设有特色的跑步道等。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