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支持大学生成为“新农人”

厦视新闻 2024-06-20 20:34:12

2024-06-20 20:34:12

大学生“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为进一步鼓励大学生返乡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近日,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涉农创业扶持项目开始申报,市农业农村局积极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予以资金奖励。

【大学生在厦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获奖励】

根据《厦门市支持大学生返乡下乡在农业领域创业创新的若干措施》,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年龄在45周岁以下,在厦首次实际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且运行1年以上、上一年度营业额达10万元以上的,可由个人向所在镇(街)申报扶持项目。经相关部门审定后,可获得奖励。

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二级主任科员 杨凤阁:每经营满一年给予10万元的奖励,最长不超过三年。也就是说三年内我们会对这些经营主体进行监测,看是否满足继续支持的相关条件,如果满足同样可以获得奖励。

【多措并举 支持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创新】

市农业农村局明确最新一批扶持高校毕业生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共有25家入围,享受扶持资金25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共扶持高校毕业生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5家,扶持资金超过1300万元,扶持对象中,厦门百利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康英德、厦门市怡园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方照获评全国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评省级示范称号。

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二级主任科员 杨凤阁:人才振兴带动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据粗略统计,返乡创业大学生创办的主体产值总和超1.7亿元,带动周边农民就业3000多人次,带动周边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

此外,我市还将返乡下乡创业的大学生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对象和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搭建学习平台,开展专题培训,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鼓励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

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大,现代农村正成为希望的田野。在厦门,越来越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归乡创业,把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为厦门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位扎根乡村的“新农人”,看看他们如何在广大乡村逐梦乡野。

【法律毕业生成为“草药村”领头人】

很难想象,热爱中药材种植的王紫娟,曾经的大学专业是法律事务。大学毕业后,她不顾身边人的质疑,来到翔安区内厝镇鸿山村,一头扎进充满希望的田野,开始研究药食同源的中药材——香茅。从选地、开荒到平整土地,她经历了不少挫折,也渐渐从一个城市女孩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专业跨度大,但王紫娟坚持探索。香茅种植在育苗时,传统的大田扦插存在虫害多、大小不一等问题,王紫娟花了七年时间,将香茅苗放在口袋大小的无纺布袋里进行培育,研发出“立体无纺布袋栽培育苗”技术。

王紫娟:无纺布是可降解的产品。这些土前期经过一些相关处理,处理之后虫害就会减少,存活率就会提高,无纺布袋体积是固定的,我们就可以控制(香茅苗)不会过于去扩展,大小控制在合适的基础上,我们再去种植。

这些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王紫娟和丈夫成立了厦门准提阁德蚨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探索“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家庭农场+农户”的新型基地园区模式,创新中药材和粮食作物“共生共作”的种植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带动村民增收。

王紫娟丈夫 黄银城:香茅种植期在半年左右,前面三个月香茅小的时候空距大,我们就种植豆子(大豆),直接提高(土壤中)氮的含量,改良土壤, 基本上整个季节都有收入。

新农人 王紫娟:现在我们合作带动的村民有85户左右,有两个种植大户,年收入可以每户增加1.5万元左右。到后面可能还会有(针对)一些精油、药香、药皂之类的产品进行研发。

【开办家庭农场 让更多新品种走向广袤大地】

大学学习园林技术专业的陈振于,毕业工作两年后,选择回到家乡翔安,开办了一家家庭农场,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和引进。眼前这片土地,种植了来自不同地区的12个花生新品种,陈振于要试验筛选出适合闽南地区种植的品种,最近,他几乎每天下地观察花生长势,为后期新品种推广作准备。

新农人 陈振于:目前主要是看倒伏和抗病性,假如这个品种倒伏面积比较大,花生锈病如果发生面积大我们必须把它淘汰掉。小面积的试种如果可以选育出来可以向大面积逐步推广,让农民更多地去受益。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陈振于已成功筛选推广了适合闽南种植的文兴“长胜”系列青梗花椰菜、日本泷井“花豹”系列西瓜、紫色宝塔花椰菜等瓜果蔬菜,每年有超1000万株种苗从这里走向更广袤的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

新农人 陈振于:我们从小在这边长大,跟着父辈一起在这边辛勤耕耘,回乡之后当然要一展身手。接下来我们还是跟种子企业加强合作,协助他们把研发出来的新品种持续试验和推广。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