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医”线牵(七)传承岐黄薪火 共育杏林苗圃

两岸新新闻 2024-06-14 22:16:37

2024-06-14 22:16:3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代代相传,离不开人才这一“源头活水”。两岸中医药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教育是一剂良方。系列报道《两岸“医”线牵》今天关注两岸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交流,看两岸高校如何传承岐黄薪火,共育杏林苗圃。

台生张沛峮就读的中医学专业,学制为5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她除了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籍经典,也要了解掌握针灸学、方剂学等基础知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台湾学生 张沛峮:医疗环境,然后还有很多的一些名医大师,都是聚集在北京这个地方。我觉得如果可以在北京这里学习中医的话,我觉得我能获得的资源相对丰富,而且可以增长我的见闻。

张沛峮从小就喜欢辨认各种中药材,在她看来,中医药不仅是医学科学,更是丰厚的历史文化。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台湾学生 张沛峮:中医药是我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资产,我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我有一个使命感要去传承中医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是国内唯一一所被列入教育部“211工程”的中医药大学。学校从1992年开始招收台湾学生,至今已培养台湾毕业生超过一千二百人。一批批台湾青年从这里开始行医之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台港澳中医学部主任 唐民科:我们对台的教育规模一直在稳步提升,帮助这些学生做毕业以后的临床实习的辅导。那么做这个辅导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他们能够很快顺利通过,大陆的医师资格相关的这个考试,帮助他们在大陆未来从事医药临床工作。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 张继旺:用我们大医精诚精神,和我们中医药学来济世救人,来弘扬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正是秉承着这样一种精神,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直在我们高等中医药教育领域当中,不断进行着探索,进行着创新,也在行业当中发挥着引领示范的作用。面对台湾人才培养一直在做,我们学校很多年都在坚持做。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终走在两岸中医药交流合作的前沿,先后设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与合作研究所、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合作分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台湾中医药研究基地,与台湾同行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并与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长庚大学等岛内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 李良松:通过我们多方面的渠道,跟他们(台湾)开展合作交流研究,然后挖掘整理,把台湾跟我们大陆中医药的一些历史脉络,传承的关系把它梳理清楚,跟台湾的各个高校建立了非常好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是2014年跟(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往来应该还是比较密切的。

坐落于台中市的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原名为“中国医药学院”,创办于1958年,以发扬中国传统医学、促进中西医学一元化为宗旨,早在1989年,时任校董陈立夫先生就积极推动两岸中医交流,并带团到大陆交流。

台湾中国医药大学讲座教授 林昭庚:他(陈立夫)说,昭庚,我们海峡两岸要来合作交流。第一个先要文化,文化就包括中医药传统文化。他有一个使命,要做一个很好的交流,派一个参访团,我是副团长。

林昭庚是台湾第一位中医针灸学博士,被视为台湾针灸界的泰斗,也曾任学校针灸研究中心主任。受到陈立夫先生的影响,他对于两岸中医药交流有着一份使命感。多年来,他也活跃在两岸高校交流的第一线。

台湾中国医药大学讲座教授 林昭庚:海峡两岸研究基地,这个只有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我是它的首席研究员。

林昭庚认为,大陆在科学研究、中草药种植、医学典籍等方面积累深厚、优势显著,台湾则在保健制度和中西结合方面经验丰富。希望通过两岸高校的合作,培养出更多兼具中西医特长的人才,进一步探索中医药的现代化之路。

台湾中国医药大学讲座教授 林昭庚:海峡两岸在我看来,将来合作无间,让整个中医药被世界看见。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 张继旺:我们就是把人才培养好,让中医药这样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惠及更多的人,也服务于我们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

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爱之心包容四海。两岸中医药大学的紧密携手,让岐黄传承,弦歌不辍。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