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两岸】12.9亿人次“打卡”!今天的博物馆更有“范儿”

两岸新新闻 2024-05-18 22:47:40

2024-05-18 22:47:40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近年来,随着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据统计,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6000多家博物馆各具特色。许多博物馆致力于创新,运用高科技将文物数字化,或是通过打造沉浸式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本周的《打卡两岸》,我们带您走进两岸的奇妙博物馆。

一条中山路,半部厦门史。中山路是厦门保留较完整的旧城街区,承载着城市文脉。街巷里,一间小小的博物馆“城记·中山路”,用老物件留住了时光。

电话里传来中山路街头的叫卖声,熟悉的记忆涌上心头。

记者 程俊榕:我身旁的这个高达7米的桐木沙盘,结合了LED 海洋 文史资料等元素,通过船舵造型的触控机,市民游客可以探索不同时期,中山路的“时光故事”。

“城记·中山路”以骑楼大观为主题,包含“人文之光”“历史走廊”“记忆场景”和“未来畅想”四大板块内容。走进展示厅,百年中山路的风云华彩就在眼前,泡茶话仙、理发照相、看电影、住旅社……一个个微缩场景,再现民国时期中山路骑楼的市井生活;约4米长的版画《写意中山路》,让历史人物在交错的时空中同时出现在中山路,如同一幅厦门版《清明上河图》。市民游客可以“穿越时空”,在鲜活的场景中行走,聆听和体验中山路的“前世今生”。

“城记·中山路”讲解员 张惠琳:我们是以一种新场景、新叙事、新互动的方式,来呈现咱们中山路,向海而生的一种兼容并蓄的骑楼精神,我们也是展现了当时,为我们厦门市政做出贡献的,一些爱国华侨、本地人士,以及这些文人、商人精英。我们接下来也会做出更多的一个内容展示,我们也是通过这种内容的迭代更新,想要为公众呈现更多的内容。

以博物馆为载体,让中华文明可知可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台湾青年、南京云锦博物馆馆长简名伟一直致力于传承、保护、创新云锦文化。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他策划开展“云锦织梦 企鹅奇遇”研学活动,带小朋友领略古老的织造魅力。

南京云锦博物馆馆长 台湾青年 简名伟:中国手造,世界表现,我们的中华文化云锦,可以走入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就可以让这项世界非遗与生活一起有强强相关。

在厦门,海峡两岸中医药文化展示馆展现着两岸医学一脉同源、一脉相承、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

记者 程俊榕:这幅漆画名叫《凤鸣台海》,画面中海沧青礁慈济宫与台湾镇澜宫遥遥相望,这头是大陆,那头是台湾,由螺钿撒成的波涛,像千万条丝带联系着海峡两岸,与凤凰嘴里衔着的相思草,一起构成了两岸的相思相连。

《凤鸣台海》是海峡两岸中医药文化展示馆的镇馆之宝,该画为纯手工制作,画材多为中医药用材,天然而珍贵。展示馆建筑面积达2550平米,共有各类展品、文物128件套,集中医药文化的展示、研究、交流、科普、体验等功能于一体。

厦门市海沧区第二实验小学学生 苏钰涵: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针灸,就是把针扎到人各个部位的穴位里,那个人就治好了,就很神奇。

厦门市海沧区第二实验小学学生 曹伟博:

我最有兴趣就是下面那个抓药,因为抓药很有趣,可以了解每个药的作用。

厦门好奇研学管理有限公司行政部负责人 冯晓如:我们要遵循中医药文化发展规律,要传承精神守正创新,也开设了特色的研学课程,像中华药草小医师,草木一香、神奇的生姜等等。同时我们还创设了精品的活动,推进两岸青少年的交流。

科技赋能、理念创新、两岸携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和“火”起来,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