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 为建筑穿上会发电的“外衣”
如今,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比比皆是,如果这些玻璃会发电,将大大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厦门,就有这样一家生产建筑光伏一体化玻璃的企业,他们给建筑穿上了会发电的“外衣”,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我们一起去莱尔斯特(厦门)股份公司看一看。
这是一款新“出炉”的超大规格光伏玻璃组件,长3米,宽1.2米,总面积达到3.6平方米,它也是目前市面上最大板面的建筑光伏一体化玻璃组件,由莱尔斯特旗下的丝路阳光新能源公司研发生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建筑的外表装上这样的玻璃,相当于穿上了会发电的“衣服”,能够将照射在表面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实现建筑能耗的自给自足。像这样规格的光伏玻璃组件,每片发电功率最高可达960W,一年最多可发电2300度,相当于一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丝路阳光(厦门)新能源有限公司厂长 刘德祥:生产这样一片超大板型的光伏玻璃组件,形象来说就像夹心饼干一样,两片玻璃中间夹着电池片等材料,最关键的就是层压工序,有可能会出现组件变形、电池片隐裂等问题。我们将设备进行改进,使用上下加热装置、多腔体层压等设备 克服了这些问题,再通过调整工艺参数 来进行优化提升。
先前,企业要生产这样的产品,需要找供应链企业来代工,由于客户定制化需求较多,代工厂生产效率、成本不可控。为此,他们在去年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招募专业技术人员,自建了全省首个、年产300MW光伏发电玻璃组件的智能化生产基地,实现产品尺寸、图案、颜色多样化定制。
丝路阳光(厦门)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世伟:今年第一季度,我们公司海内外已经签订和意向订单金额接近一个亿,产品主要应用于建筑外墙、光伏幕墙、采光屋顶等。
此前,莱尔斯特主要生产传统幕墙门窗,近年来,紧跟国家“双碳”战略,企业不断加速向新能源光伏领域转型升级,积极与清华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协作,依靠创新闯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目前,莱尔斯特已发展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集成方案解决商,拥有专利超100项,光伏玻璃组件发电转化率达到24%,位居行业领先水平,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明确了12项建筑领域节能降碳重点任务。作为建筑光伏一体化国家标准制定者之一,莱尔斯特将紧抓发展新机遇,推动新能源产业链不断向高端迈进。
莱尔斯特(厦门)股份公司董事长 廖志南: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产品发电转化率、扩大尺寸规格等核心技术 持续投入研发,进一步完善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集成技术应用。与此同时,扩大智能化和自动化生产,拓宽销售网络和渠道,并且逐步在全国布局3到5个生产基地,今后也可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有所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