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团体批民进党当局教改课纲:历史不容断裂与篡改
近日,台湾多个教育团体召开联合记者会,批评民进党当局“台独”课纲施行“去中国化”,让台湾学生身份认同错乱,基础写作能力降低,要求民进党当局检讨。与会人士指出,历史不容断裂、历史不容篡改,民进党当局应切实检讨并修正课纲。
为了尽可能减少中国史篇幅,当前台湾使用的教学课纲用主题式代替持续教学,仅仅用一个单元就把从商周到隋唐宋元数千年间的历史一笔带过。岛内教育人士指出,“台独”课纲用去骨强筋的方式解构历史,为民进党当局的意识形态服务,这让台湾教育呈现出雪崩式的陷落,丝毫未顾及台湾的前途福祉与未来。
台北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教师 区桂芝:学生在对历史背景完全不了解的状况之下,他很难进入文本,很难去吸收文字的精华,我们其实还看到一个现象已经出现了,教改长大的孩子有的已经进入教育职场当老师,我们已经看到有的老师在叙述题目的时候,他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不够,如果师生都有这种语文能力下降的问题,整个教育的品质要如何提升。
与会台湾学者表示,岛内政客大刀阔斧地把教育改造成“台独”的场域,删减了经典的古文,全面弱化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认知。台湾的价值观也跟着虚无化。
台湾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 段心仪:他们删掉了《廉耻》,去掉了“四维八德”,他们删掉《岳阳楼记》,让台湾人不知道公义必须重于私利,他们删掉了《台湾通史序》,抹杀了我们的先人是从大陆渡海来台,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的艰苦奋斗历史,让孩子以为台湾就是一个海上孤岛。
台湾历史学者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原主任 徐泓:我们说我们每一个人,很重要的是要知道我们是什么人,我从哪里来的,就是我们常常这样讲的,叫身份认同,我们要重新振兴中华文化,扩大我们认同中华民族的人数,这个事情已经开始转变了。
有台湾媒体也发表评论称,民进党在“去中国化”的政策下,不断扭曲语文的真义。取消文言文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古文中所承载的价值观。民进党当局的“去中国化”已把台湾社会带向无耻、缺德、不公、不义的恶劣环境,通过课纲也把年轻世代引向虚无、失去价值、找不到生命方向的歧路。
台湾教改30年弊病渐显 两岸高教融合发展是良策
1994年,台湾民间团体和学者提出“广设高中大学”“教育现代化”等诉求,一场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就此开始。30年过去,面对“少子化”等因素的冲击,反思这场教改的声音愈强,“短视”“一开始就错了”等批评声不断。岛内教育界也再次表达了对于两岸教育热络互动、加深合作,两岸师生有来有往、常来常往的期盼。
根据台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的数据,2023学年各学制共有112个系所/注册率为零,多所大专院校/因招生困难被迫退场。台湾世新大学校长陈清河说:检视教改的这30年,台湾的大学数量变多、门槛变低,看似是良善美意,实则降低了教育质量,让校方、教师和学生处境尴尬。台北市立大学教授董德辉表示,私校经营困难、教职一缺难求、生师比居高不下、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台湾高教近年困境不断加剧。当学校经营难以为继,台当局少量的拨款对学校而言就格外珍贵,给不给还要看你学校怎么表态。
台当局近年出台的相关限制性措施,不仅让交换生规模锐减,更加剧了两岸学生互访、教师互聘的阻力。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15日至17日在福建福州举办,会上,要交流、要合作是两岸高校负责人的共同观点。台湾艺术大学原校长谢颙丞提到:大陆高教优势清晰:一是学生人数、经费投入非常庞大;二是良好的工业和制造业基础为学生就业和校企合作提供较成熟的场域。对优化台湾高教生态是很有助益的,也能改善招生不足、资金匮乏、人才浪费等现象。
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象牙塔外更有一番天地。从中华传统文化,到年轻人时兴的娱乐生活方式,两岸青年有着诸多共鸣。大陆影视剧、游戏、综艺和短视频等,得到了许多台湾受众的欢迎,小红书等大陆社交软件,也有不少台湾年轻人在使用。毫无疑问,当超越意识形态藩篱,两岸民众的情感共通点一定比想象的还要多。